试论广东欠发达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5

  三、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云浮实际,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内容: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规模合理的人才队伍、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围绕上述标准和要素,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公共文化建设驱动力。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二是以基层为重点,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倾斜和扶持,着力解决城乡文化建设的“剪刀差”问题,确保在我市在2015年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三是拓宽公共文化投入渠道,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定鼓励文化投资的政策及其相关细则,大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提供设施,直接投资、公私合营、捐赠冠名、赞助承办等方式进入文化领域,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实行重大文化项目招标制,定期举办“云浮市重大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建立云浮市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推介各地重大文化项目,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项目。
  (二)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服务力。一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坚持以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生产和服务内容、通俗大众文化与高雅精品文化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创作、生产和提供各类适合基层群众生活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的公共大众文化产品,同时通过编印公共文化服务地图和指南等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能够方便地掌握公共文化建设情况,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监督,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手段。逐步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主阵地作用。要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逐步把免费开放范围扩大到镇村一级公共文化设施等。同时,在原有报刊图书、广播影视、戏剧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发展数字报刊、移动数字电视、网络电台、QQ、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载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能力。三是关注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群体。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类别、多层次提供文化产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种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延伸,广泛利用全市各级文化阵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类文化服务,使广大群众各取所需,各享所爱。
  (三)进一步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保障力。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采取“请上来、走下去”方式,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文化人才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吸纳各类人才。积极吸收各类优秀文化人才充实专职文化队伍,开辟绿色通道引进文化专才建立文化人才高地,大力发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文化志愿者,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公共文化建设的活力。一是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制定云浮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评估考评细则,量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指标,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评估考评,并将评估考评结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年度考评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评价体系,将之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标准。二是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强管理,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完善表彰奖励机制。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奖和项目奖,定期对工作突出的单位以及先进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特别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促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