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研究中数学方法运用的思辨(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08
、合并,确立数学模型;(6)以实测值去检验模型的可信度,并对模型做出适当校正;(7)根据模型对现象状态和变化规律的描述,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说。
(三)构筑和运用数学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1.只能对可以量化的事物进行数学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对不可量化的事物只能建造概念模型,而概念模型是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西方经济学史上曾有人建立过“幸福微积分”和“快乐方程式”,那也只是有数学之名而无数学之实的概念模型。
2.可以量化的事物必须有严格的质的规定性以将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否则难以测定事物的数量。尽管经济模型是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的,但必须从定性认识开始,离开具体理论所界定的概念,无从对事物的数量进行研究。经济上的量是在一定质的界定下的量,不是数学中的抽象的量。
3.涉及所要研究的可量化的事物是大量的,几乎是不可数的,只能舍弃绝大部分事物,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留存少量的主要的事物做研究。主要事物还是次要事物的判定与取舍十分关键。
4.即便对这些主要事物,也只能取其某一时空条件下的数量,因为经济问题和社会现象有许多是处于不稳定状态或临界状态的,所以据此拟合的数学模型必须要有严格的时空条件限制。
5.根据所搜集的数据建造的数学模型,只能算作一个“经验公式”,其只能对现象做出粗略大致的描述,据此公式计算出来的数值只能是个估计值。
6.用所建造的数学模型去说明解释处于动态中的经济现象,必须注意时空条件的变化,必须考虑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作用及在一定条件下次要因素转变为主要因素的可能性。尤其是政府决策部门在根据所建造的数学模型制定相应政策、调整相应经济运行机制之后,会引发众多经济利益主体采取相应对策,以至部分甚至完全改变原来的经济行为,由此会使经济运行结果与原来的模型所预期的结果发生较大的差距。
最后顺便说一点,经济学家所选用的数学模型一般都是已被数学家从数学的推理上严格证明了的现成公式,如果一个经济学家报告说它从经济现象中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发现了一个数学定理,且仅限于用数学模型将它表现出来,那么任何一个数学家都不会承认这个未被抽象证明了的定理的。


参考文献
[1] 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1-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0。
[2] W·J·亚当斯:《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 亚历山大洛夫等:《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科学出版社,1958。
[4] 鲍尔加尔斯基:《数学简史》,知识出版社,1984。
[5] 李维铮等:《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2。
[6] 欧文等:《经济魔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7] 邹进文:《经济学数学化刍议》,《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2期。
[8] 戈佩尔:《诺贝尔奖的颁发公正与否——谁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9年第12期。
[9] 林少宫、李楚霖:《简明经济统计与计量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4版),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