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尽管北美和西欧无论是从客源产生量还是从接待游客人次上看都仍然占据着国际旅游的首要位置,但随着国际旅游重心东移意,亚太地空旅游业一枝独秀,其持续、高速增长令人瞩目,国际旅游业正在逐步形成欧、美、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从接待游客人次来看,虽然区内各部分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但总体增长势头却是十分强劲(见表一),1980年至1992年期间,亚太地区旅游接待人次增长近三倍,即由1980年的2100万增至1992年的5800万,年均增长8.9%,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从接待人次占全球份额来看,1960年,亚太地区接待游客人次占全球国际游客总人次的1%,1980年增至7%,1992年增至12%;从国际旅游收入来看,1980年,亚太地区旅游总收入为80亿美元、占全球8%,1992年旅游收入为430亿美元,占全球15.5%;从区内客源产生能力看,传统的单一欧美区际长程国际客源市场地位有所下降,区内各旅游目的地之间互访游客人次急剧上升,1967年,亚太地区国际游客人次56%是区外客源,44%是区内国际客源,至1992年,区内国际客源比重上升为73%预计在2000年会增至85%。
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区内各国或地区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1993年旅游的外汇收入高达600亿港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亚太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下列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亚太地区经济稳步增长。过去20多年时间里,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其它任何地区,亚洲“四小龙”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世界旅游组织指出,1980年至1991年10年时间内,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为5.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2.2%的两倍半多,90年代以来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4%的水平上。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加,将有更多的区内国际客源产生,另一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和标准化,也会吸引更多的区外旅游者来访。
其二,旅游环境改善。旅游环境改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旅游管制逐步宽松,例如,日本不断地放宽居民出国旅游签证管制,台湾当局亦于1989年放松签主管制;二是指交通“可进入性”提高,这主要又是指区内、区外航空运力增大,对区内、区外国际客
表一:亚太地区旅游的接待人次增长情况 (单位:百万)
地区 1980年 1992年 1980—1992年年均增长率 1992年占亚太地区比重 亚太地区
东北亚
东南亚
大洋洲
2110
8
3
5832
21
5
8.9%10%
8%
8%
—55%
36%
9%
源市场而言,亚太地区航空“可进入性”得以改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指出,1990年,亚太地区国际航空客运量达8700万乘客人次,预计1995年将会达到1.32亿人次,2000年达到1.89亿人次,到2010年,亚太地区区内、外国际航空客运量预计会占到全球航空客运总量的51.1%。
其三,主要竞争对手徘徊不前。欧美是世界上国际旅游最集中、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1986年共接待全球国际旅游客总人次的72%,而传统上,欧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区内对流客源,即各国、地区互为主要客源,因此,欧美始终是亚太地区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占有份额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加之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德国居民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封顶”程度,因而各国、特别是德国出境旅游人次规模和增长速度已是强弩之末,很难提高,作为旅游目的地,欧美各国在接待国际游客(多数是欧美本土居民)人次不会有太大起色,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得此契机,在国际旅游的市场上大显身手。
其四,亚太地区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如前所述,欧洲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次总量规模难以提高,与此同时,欧洲区内国际旅游者对本区各主要旅游目的地旺季时的拥挤和人满为患感到不满和失望,加上他们对新旅游胜地向往,流失于欧洲之外的国际客源与日俱增,而亚太旅游区作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既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又是各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混和体,既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因此,欧洲流失的本土客源将可能有部分作长距离旅游,前赴亚太地区,近几年欧洲赴亚太出国远程旅游呈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就证实了这一点。就北美而言,由于美元对欧洲主要货币持续疲软,美国游客在欧洲的购买力下降,美国客源对欧洲旅游目的地需求受到抑制,必须寻找转移地区,相反,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货币汇率都同美元直接挂钩,美元的价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对而言又较为坚挺和稳妥,因此,美游客选择亚太地区为旅游目的地的人逐年上升。以中国大陆为例,1990年赴华美国游客为233193人次,仅两年时间,1992年就达到346303人次。
(二)
传统上,现代化都市一直都是亚太地区旅游目的地,亚太地区接待的国际游客,66%是为了一睹亚太区现代化都市如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城市风貌,旅游消费结构中购物和美食占有相当比重。进入90年代,由于国际客源旅游消费偏好改变,亚太地区热点旅游目的地发生转移,度假旅游地取代现代化都市成为国际游客出访亚太地区的首先目的地,其中以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旅游基础设施、雇员短缺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基础设施方面:亚太地区过去20多年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起了道路、电讯、公交系统等公共设施的老化和短缺现象,据预测,本世纪内更新亚洲基础设施需耗2.5万亿美元巨资。在旅游业中,民航客机是亚太地区区内、区外国际客源的主要输送渠道,尽管航空运力不断提高,但在香港、孟买、东京、汉城和新加坡等地,国际机场都几近或已达到饱和的警诫线。据资料统计,香港启德机场每年最多能处理13.4万航班和2400万人次乘客,而1994年机场接待乘客人次高达2609万,仅在1993年,因机场无法容纳飞机频繁的升降,6700个航班被机场当局拒降,造成140万客源流失。在机场趋于饱和的同时,亚太地区新机场建设项目数量有限,依据对供求双方的估测,只有新加坡、台北等地新机场落成启用后能满足游客的增长;而老机场扩建、改建工程进展又不顺利,在日本、纳里它机场已趋饱和,但其扩建工程因当地农户拒售农田而受阻,在南朝鲜,由于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汉城附近扩建机场计划亦被无期限地搁置起来。
亚太地区地面,尤其是城镇区交通有较大改观、由于区内各国(如中越两国)相互开放边境地区,区内长距离公路、铁路网络覆盖面得以扩展。尽管如此,亚太地区内仍有不少地方过度使用原有陈旧老化的基础设施,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等问题产生,泰国政府正是迫于交通压力,才在公路出口建设尚未全部竣工的情况下,在曼谷开放其新建的公交系统。
二、环境方面:环境是旅游业的“生财之源”,它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共同构筑旅游产品的整体框架。综观整个亚太地区,环境质量却是每况愈下,对旅游业构成了极强的杀伤力,欧洲旅行团就曾因污染严重而取消赴曼谷的旅游计划。虽然工业化一般被公认是亚太地区环境质量恶化的罪魁祸首,但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人所皆知的。亚太地区开发资金奇缺、开发技术落后,过度砍伐树木、大量侵占土地、破坏野生动物栖息之地,所有这些掠夺性开发无一不加剧环境质量恶化,引起生态系统失衡。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亚太地区度假旅游目的地成批量开发,度假地中必不可少的高尔夫球场也相应迅速增加,整个亚太地区高尔夫球场泛滥。新加坡是全球面积较小的国家,而其高尔夫球场密度却是全球最高。1992年,泰国高尔夫球场多达200个,朝鲜也已超过178个。预计到2000年,亚太地区将有3000个高尔夫球场。这些高尔夫球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工程宏大的高尔夫球场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用水量大(仅一个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就可供2000户人家使用),而且污染严重,随着高尔夫球场的大量入侵,泰国主要农作物用水受到威肋,大米产量因缺水而不断下降。在马尼拉的海滨地区,高尔夫球场
产生的污水和工业废水结合形成“红潮”,严重危及海洋生物资源。
三、人力资源方面:亚太地区旅游业的永续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之一便是人力资源开发。然而目前亚太地区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以旅游企业员工利用效率较低最为突出,在饭店方面,员工利用效率低表现于饭店具有较高的员工——客房比率(见表二)。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