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育导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0
年世界各地旅游“热点”。它之所以成为“热点”,在于其具有独特之美。民俗风情之美的独特性,源于民族的或地域的差异性。因这种差异性而形成的吸引力,对旅游者来说便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种异于旅游者本地“风光”的民俗风情,对以猎奇为旅游动机的旅游者来说,更是以之为美。从本质上说,民俗风情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长期沿袭的群体性共有行为方式。它的涵盖面很广泛,遍及每个家庭。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饮食美具有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多重美学属性。现代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可见,“食”之于旅游业之重要。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最能吸引海外游客的是三大优势: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之绝。
孙中山先生在其宏著《建国方略》中指出:“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饮食给予人的美感,不仅仅是生理科学上的味觉的美感。中国饮食之美,除味觉美之外,尚有嗅觉美、视觉美。譬如中国菜肴,八大菜系均讲究色、香、味、形,富有艺术性,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给人的美感,从生理科学上看,有听觉美(音乐)、意觉美(文学)、视觉美(绘画、雕塑)等;从美学属性上看,纯粹是艺术美。举凡历史悠久或知名度大的自然景观,往往有优美的神话、传说与之相伴。例如:新疆天山博格达峰之天池,是著名旅游胜地,又称瑶池,有周穆王与西王母宴乐于此的传说。人文景观更是如此。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是当地名胜。祠前之包河,盛产无丝莲藕,其无丝乃是因包公铁面无私(丝)之故。不论自然景观抑人文景观,每有集书法、诗词、哲理、雕刻于一体的楹联、碑刻、匾额。神话、传说、故事、楹联、雕塑等等成为旅游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旅游者平添想象力、诗画美、梦幻美。
旅游美育就是凭借上述自然美、人文美来完成的。
旅游美育的核心是通过旅游进程中所见所历的自然美、人文美来培养、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力。从本质上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情感判断力。对旅游美育来说,这种审美力分别表现为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
旅游者一开始其旅游进程,便进入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第一步便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所凭借的工具是人类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产生五种感觉:视、听、嗅、味、触。
对旅游者来说,审美感知最普遍、最重要的范畴是视觉范畴。
泰山海拔1545米,绝对高度并不高,但因其地处华北大平原东端,故相对高度大;又因总面积有426平方公里,山体庞大,故远望泰山高大雄伟,予游人以雄峻之感。与雄美的美育效果相近的是险美。山西浑源悬空寺、华山“鹞子翻身”险径等均给人以惊险之感。雄美、险美的美育作用,在于使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形象、形态、气势、氛围的雄壮、博大、惊险、热烈、威武而产生仰慕、敬畏、紧张、惊恐、痛快、豪迈、狂喜等生理、心理上的反应,最终的美感体验是:摒弃了怯懦、悲观,荡涤了委靡、猥琐,增加了豪情,平添了勇气,热爱生活,立志奋进,拼搏人生,积极追求,自强不息。
秀美、幽美的旅游景观,可使旅游者心绪平缓、温和、轻松、宁静、淡泊,心境愉悦、明净、逍遥、恬适、超然。幽美之境尤能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颐情养性。古人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便是这种美育范畴。
奇美有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除常见的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中的奇风异俗、奇特的烹调技术与艺术、奇巧的工艺品、奇才怪杰的奇作(如附着于名胜古迹的碑刻、楹联、谜语、回文诗)、世所罕见的文物,均是奇美的载体。奇美能悦志畅神,能启迪心扉,能开发智商,使人聪慧灵巧、机敏干练。奇美之美育大体如此。
不论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式的平旷之美,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①期《夜宿七盘岭》)式的高旷之美;不论是天造地设,还是人力所致(如天安门广场),举凡旷美的景观,无不使人视野大开。随着视域的豁然开朗,旅游者的心境也豁然开朗。大体说来,平旷之美令人心旷神怡,高旷之美令人超拔潇洒。这是旷美之美育。
自然保护区之旅、森林之旅等新兴旅游类型,在寻求上述诸美的同时,还能充分享受“野美”。野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趣”。野,作为一种美,是一种淳朴的美、天然的美。野美,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当旅游者到达荒山野寨,那种“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既得到了满足,又与“天然去雕饰”的山寨娇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相交谈,此种野美给予游人的,是童心的复萌,是纯真的回归,是胸怀的磊落。
色彩与形象都是物的基本属性。色彩在自然景观构景中作用极大。九寨沟之后来居上,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新贵,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水景的色彩美。九寨沟一百多个高山湖泊(土名“海子”),如同一百多幅美不胜收的图画。例如五花海,整个湖面呈黛绿、鹅黄、桔红、翠绿、宝蓝诸色,五彩缤纷,有如仙境。五彩池聚红、黄、紫、绿、白五色于一湖,其美几不可思议。在人文景观中,色彩美同样是重要角色。如宫殿、寺庙的彩绘,元宵节灯会,民族服饰,佳肴,等等。色彩与人生关系密切,以科学眼光衡量,红色令人兴奋、振作;绿色使人快慰,适于养目怡神,富有生命力;黄色每每使人进取;蓝色使人趋于宁静。从社会意义上看,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黄色象征权力,黑色象征悲哀。色彩美的美育,既在其科学意义上,也在其社会意义上。
声音美(即听觉美)是因声音悦于耳而产生的。对旅游者来说,耳之审美感知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自然类。最主要的是水声之美、风声之美、鸟语之美、虫吟之美。(二)人文类。最主要的为钟声之美、歌声之美、器乐之美。不论是水、风声、钟鼓、歌声……,凡声音激越、能量巨大、节奏跳跃的,一如上文所述雄美产生的美育作用——令人鼓舞、激动奋发。凡声音嘹亮、舒徐、悠扬,其美育效果类似上文所述之旷美的美育效果,令人心旷情怡、神思飞越。凡节奏舒缓、声音轻柔、能量细微者,如江南丝竹、苏州评弹、莺歌燕语,其美育效果一如上文之秀美。
嗅觉美、味觉美所起的美育作用,在于陶冶一种雅趣与乐趣。例如旅游资源之一的中国茶文化,以儒雅为特征,讲求三雅(人雅、器雅、境雅)三清(汤清、气清、心清)。触觉给人的是质感美,如置身黄山云海,身触云雾,有超然人世、飘飘欲仙的超脱感。
此外,旅游审美感知所及,尚有形式美、和谐美、技术美、艺术美等。
经过这样的审美体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提高、培养审美感知力,方不辜负旅游。否则,名山游毕,仅以“好玩啊”相评;美食旅游后只会说“吃饱啦”,而不能从审美感知方面有所收获,那么,这种旅游是未曾进入审美体验的,是低质量的。
至此,我们才更能理解这样的说法:旅游有净化情感的医疗作用,旅游是社会疗法,旅游能使世界保持正常秩序。究其原,乃在旅游美育。
旅游审美联想是由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主体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后而产生的。对旅游审美体验来说,旅游审美感知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旅游审美联想。所谓生活经验,所谓联想,其本质乃是记忆。依心理学理论,记忆一般分为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对旅游美育来说,记忆主要指情感记忆。因为,它最需要、最强调情感色彩。由于旅游审美联想是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审美主
饮食美具有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多重美学属性。现代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可见,“食”之于旅游业之重要。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最能吸引海外游客的是三大优势: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之绝。
孙中山先生在其宏著《建国方略》中指出:“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饮食给予人的美感,不仅仅是生理科学上的味觉的美感。中国饮食之美,除味觉美之外,尚有嗅觉美、视觉美。譬如中国菜肴,八大菜系均讲究色、香、味、形,富有艺术性,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给人的美感,从生理科学上看,有听觉美(音乐)、意觉美(文学)、视觉美(绘画、雕塑)等;从美学属性上看,纯粹是艺术美。举凡历史悠久或知名度大的自然景观,往往有优美的神话、传说与之相伴。例如:新疆天山博格达峰之天池,是著名旅游胜地,又称瑶池,有周穆王与西王母宴乐于此的传说。人文景观更是如此。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是当地名胜。祠前之包河,盛产无丝莲藕,其无丝乃是因包公铁面无私(丝)之故。不论自然景观抑人文景观,每有集书法、诗词、哲理、雕刻于一体的楹联、碑刻、匾额。神话、传说、故事、楹联、雕塑等等成为旅游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旅游者平添想象力、诗画美、梦幻美。
旅游美育就是凭借上述自然美、人文美来完成的。
旅游美育的核心是通过旅游进程中所见所历的自然美、人文美来培养、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力。从本质上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情感判断力。对旅游美育来说,这种审美力分别表现为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
旅游者一开始其旅游进程,便进入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第一步便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所凭借的工具是人类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产生五种感觉:视、听、嗅、味、触。
对旅游者来说,审美感知最普遍、最重要的范畴是视觉范畴。
泰山海拔1545米,绝对高度并不高,但因其地处华北大平原东端,故相对高度大;又因总面积有426平方公里,山体庞大,故远望泰山高大雄伟,予游人以雄峻之感。与雄美的美育效果相近的是险美。山西浑源悬空寺、华山“鹞子翻身”险径等均给人以惊险之感。雄美、险美的美育作用,在于使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形象、形态、气势、氛围的雄壮、博大、惊险、热烈、威武而产生仰慕、敬畏、紧张、惊恐、痛快、豪迈、狂喜等生理、心理上的反应,最终的美感体验是:摒弃了怯懦、悲观,荡涤了委靡、猥琐,增加了豪情,平添了勇气,热爱生活,立志奋进,拼搏人生,积极追求,自强不息。
秀美、幽美的旅游景观,可使旅游者心绪平缓、温和、轻松、宁静、淡泊,心境愉悦、明净、逍遥、恬适、超然。幽美之境尤能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颐情养性。古人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便是这种美育范畴。
奇美有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除常见的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中的奇风异俗、奇特的烹调技术与艺术、奇巧的工艺品、奇才怪杰的奇作(如附着于名胜古迹的碑刻、楹联、谜语、回文诗)、世所罕见的文物,均是奇美的载体。奇美能悦志畅神,能启迪心扉,能开发智商,使人聪慧灵巧、机敏干练。奇美之美育大体如此。
不论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式的平旷之美,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①期《夜宿七盘岭》)式的高旷之美;不论是天造地设,还是人力所致(如天安门广场),举凡旷美的景观,无不使人视野大开。随着视域的豁然开朗,旅游者的心境也豁然开朗。大体说来,平旷之美令人心旷神怡,高旷之美令人超拔潇洒。这是旷美之美育。
自然保护区之旅、森林之旅等新兴旅游类型,在寻求上述诸美的同时,还能充分享受“野美”。野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趣”。野,作为一种美,是一种淳朴的美、天然的美。野美,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当旅游者到达荒山野寨,那种“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既得到了满足,又与“天然去雕饰”的山寨娇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相交谈,此种野美给予游人的,是童心的复萌,是纯真的回归,是胸怀的磊落。
色彩与形象都是物的基本属性。色彩在自然景观构景中作用极大。九寨沟之后来居上,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新贵,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水景的色彩美。九寨沟一百多个高山湖泊(土名“海子”),如同一百多幅美不胜收的图画。例如五花海,整个湖面呈黛绿、鹅黄、桔红、翠绿、宝蓝诸色,五彩缤纷,有如仙境。五彩池聚红、黄、紫、绿、白五色于一湖,其美几不可思议。在人文景观中,色彩美同样是重要角色。如宫殿、寺庙的彩绘,元宵节灯会,民族服饰,佳肴,等等。色彩与人生关系密切,以科学眼光衡量,红色令人兴奋、振作;绿色使人快慰,适于养目怡神,富有生命力;黄色每每使人进取;蓝色使人趋于宁静。从社会意义上看,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黄色象征权力,黑色象征悲哀。色彩美的美育,既在其科学意义上,也在其社会意义上。
声音美(即听觉美)是因声音悦于耳而产生的。对旅游者来说,耳之审美感知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自然类。最主要的是水声之美、风声之美、鸟语之美、虫吟之美。(二)人文类。最主要的为钟声之美、歌声之美、器乐之美。不论是水、风声、钟鼓、歌声……,凡声音激越、能量巨大、节奏跳跃的,一如上文所述雄美产生的美育作用——令人鼓舞、激动奋发。凡声音嘹亮、舒徐、悠扬,其美育效果类似上文所述之旷美的美育效果,令人心旷情怡、神思飞越。凡节奏舒缓、声音轻柔、能量细微者,如江南丝竹、苏州评弹、莺歌燕语,其美育效果一如上文之秀美。
嗅觉美、味觉美所起的美育作用,在于陶冶一种雅趣与乐趣。例如旅游资源之一的中国茶文化,以儒雅为特征,讲求三雅(人雅、器雅、境雅)三清(汤清、气清、心清)。触觉给人的是质感美,如置身黄山云海,身触云雾,有超然人世、飘飘欲仙的超脱感。
此外,旅游审美感知所及,尚有形式美、和谐美、技术美、艺术美等。
经过这样的审美体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提高、培养审美感知力,方不辜负旅游。否则,名山游毕,仅以“好玩啊”相评;美食旅游后只会说“吃饱啦”,而不能从审美感知方面有所收获,那么,这种旅游是未曾进入审美体验的,是低质量的。
至此,我们才更能理解这样的说法:旅游有净化情感的医疗作用,旅游是社会疗法,旅游能使世界保持正常秩序。究其原,乃在旅游美育。
旅游审美联想是由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主体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后而产生的。对旅游审美体验来说,旅游审美感知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旅游审美联想。所谓生活经验,所谓联想,其本质乃是记忆。依心理学理论,记忆一般分为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对旅游美育来说,记忆主要指情感记忆。因为,它最需要、最强调情感色彩。由于旅游审美联想是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审美主
上一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
下一篇: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