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模式评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3-05
(一)教学过程有了‘序’。教学目标体系的系统性和递进性,决定了目标教学非常讲究在不同阶段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在广度、深度与难度上的层次性,并强调教学阶段的递进性及其累积效应与整体效益。目标体系的‘早知道’使教师对教学进程变得胸有成竹,不再盲目地赶进度、不再追求局部拓宽加深。他们按照目标的顺序,从一个知识点、一个单元开始扎扎实实地打基础,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成功感,增强信心,拾级而上。
(二)教学内容得到了精选与充实。教学目标体系体现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内容的结构化、教学要求的层次化,尤其是它选编课本中的范例、习题作为各阶段教学与训练所达到的水平标志,因而加强了教师对大纲与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目标教学体现了一种‘打靶’意识,把教学各个环节各个因素的‘火力’都有效地集中于教学目标之上,坚持排斥一切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教学行为。这样使学生积极主动、精力集中地去完成既定的目标,这不仅使教学质量有了保证,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7]总结全国各地实施目标教学的经验,可将课堂目标教学的一般模式概括为五个环节:制定课时目标-前提诊断-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8]。
(1)制定课时目标就是确定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内容,并且用可以检测的学习结束时的学习行为加以具体描述。一般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概括为“分析内容,抓出要点,明确要求,对应验证”。
(2)前提诊断是目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是课时目标得以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其要求是在新课开始前,教师用几分钟时间为绝大多数学生解决认知障碍。
(3)展示目标就是在教学前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白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展示目标的过程就是把教师心中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心中的目标的过程。目标教学的要旨在于通过目标引导学生的学习,把目标当成教与学的结合点,用目标调控教学。
(4)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主体部分,由“定向教学”和“达标练习”两项基本教学活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目标化、意义化(充分利用发掘知识本身的智力价值)的材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切实有效地进行目标教学,实现各个具体教学目标。所谓定向教学就是围绕具体目标组织教学,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引证的材料都必须与目标确立的水平相当,教学活动采用的手段和措施都必须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达标练习是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从应用的角度实现目标。
(5)检测目标是目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当堂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诊断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可以说,目标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实践依循的基本方法,但是,目标教学也存在着不足。首先,目标教学难以建构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知识及其运用的认知领域;对学习的情绪反应和价值倾向的情意领域;由心智活动控制物体活动的动作技能领域。”[9]但“情意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呈现出复杂的特性,其结构乃至基本内容都难以从心理学和逻辑上加以论证与研究,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因此,对情意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的研究远不如认知领域。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我国目标教学的影响力仅局限于认知领域。就认知领域而言,布卢姆将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分解,最终形成了数百个目标,目标的“细化”常常导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并且,为了使教学目标易于“操作”,目标教学就“强调以行为动词来定义目标,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人为地分开,最终导致学生只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事物、认识事物”[9]。此外,由于将认知目标与情意动作技能目标加以区别,也会“导致智育与德育、体育的分家。目标教学关注的是直接目标,就会忽视许多非常重要的间接目标(如学科思想、意识、个性等)。总之,正像布卢姆自己所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目标75教学时,必须重视非目标教学,把目标教学与非目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9]。其次,目标教学难以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拔高目标是目标教学的常态。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的实施,由于目标的既定性,教学活动难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目标,更由于教师一般是针对预先确定的目标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师生行为局限于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教学严重地限制、束缚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基本的活动就是验证目标,目标的价值高于一切。实际上,目标教学导致“教学过程”被忽视,导致学生课堂学习中生动活泼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被忽视,导致教学变成枯燥的既定的行为过程。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目标制定与实施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离开师生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目标是不会发挥任何价值作用的,也只有依赖于师生创造性和能动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能达成目标。总之,我们必须切记: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9]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三维目标体系”,是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方面的新突破。“三维目标体系”的提出,一方面使目标设置更为全面,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目标。“三维目标体系”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原有的目标教学的彻底改变,而通过“三维目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也使得目标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方向。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目标教学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改革,仍然需要注重目标本身的研究。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但是,究竟三维目标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三维目标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目标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实践看,教师如何设置目标、如何避免所设置的目标成为摆设、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现目标以及如何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等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通过各种实践加以总结的。
三、情感教学模式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知互促”,增强教学效果,达到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从教学活动中“知情交融”的角度来分析教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是情感教学的关键所在。“从现实角度上说,情感教学是对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重认知因素、轻情感因素的不合理现象的一种矫正。”[10]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11]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其一大弊端在于教育的非感情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忽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感教学进入我国教学改革的领域。我国教育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觉醒以1982年冷冉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谈“情·知教学”》一文为标志。在理论上,情感教学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以及教学进程,成为理论家关注的主要方面,并形成了各种理论观点。在实践上,出现了以于漪、斯霞等教师为代表的“情感派”教学以及以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为代表的注重“愉快教学”的学校。“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中怎样让儿童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愉快中教会学生‘学’,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12]另外,由李吉林首创并倡导的以“情”为经、以“境”为纬的“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智力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情感教学沿着“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逐步向前发展,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之后,情感教学由重视情感因素转向重视非智力因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步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改85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将情感引入教学,并强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情感教学的基本主张。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强调教师情感的投入。教师情感的投入,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如果教学中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冷漠、呆板,目空一切,忽视学生需求,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会导致学生难以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师生之间难以交流。因此,这样的课堂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学生进入学校,不仅接受知识,而且也应当接受教师情感的陶冶,而缺乏情感投入的教学,则容易在师生之间形成隔膜,使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活泼的气氛。除了教师情感的投入之外,善于挖掘隐含在中小学各科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我们知道,任何教材,都隐含着各式各样的情感因素,而教师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则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注重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相互交流过程。富有成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传授教材中的知识以及学生学习与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真实的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自由发表观点,深入思考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学中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和愉悦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带着社会赋予他们的“职业特权”,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借口,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役使学生,限制学生的行为范围。此种单向度的、缺乏人性的师生关系,“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13]。因此,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被提到议事日程,甚至被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是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核心。师生关系应该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恢复到与人类道义和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轨道上来。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与营造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一篇:加强雷达装备实战化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