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托洛茨基及其评价问题(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它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迹象很多很明显,甚至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多得多和明显得多,但在缔结和约以后,无论这种和约是怎样的不好,革命已经不会爆发了!  

不知这算不算「可靠的证据」。但我知道要讲清这个问题却不是靠一两句引文就能解决的。因为,这里涉及的是列宁晚期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  

   众所周知,欧洲革命一直是俄国革命最重要的一根思想支柱和心理支柱,以至在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时,列宁还说,如果在三年前的「那个晚上,有人对我们说,再过三年就会有今天这个样子,就会取得我们现在这样的胜利,那是任何人甚至极端的乐观主义者都不会相信的……因为我们开始我们的事业时,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世界革命上的」23。按照列宁的看法,俄国革命是欧洲革命的序幕。在俄国开始的革命,将由德国、法国、英国去完成。所以,列宁经常重复说,俄国革命还只是这场革命的一半,甚至连一半也不到。 

  但是,这个被布尔什维克寄以全部希望并苦苦等待的欧洲革命,却迟迟没有到来,除了1918年、1919年相继爆发的匈牙利革命、德国革命曾给人带来过短暂的鼓舞之外,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结束,甚至俄国国内战争全面结束,欧洲革命仍然遥遥无期,声息点无。不仅如此,最让人失望的是,一战的结束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曾被寄以最大希望,认为最有可能给俄国革命予直接支持的德国成了战败国…… 

  另一方面,随着协约国于1920年宣布解除对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封锁,以及随后召开的热那亚会议等,过去参与武装干涉俄国的一些西方国家,也逐渐开始改变对苏俄的敌视而与之有了多方面的接触,并在1924年之后形成了一个与苏联建交的热潮。对于国际关系的这种变动趋向,敏感的列宁于1921年就有所察见,他经过审慎分析,作出了整个国际资产阶级与苏维埃俄国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均势」局面的判断,并由此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个结论是希望中的欧洲革命「已经不会爆发了」!──诚然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一句话就认为列宁已经对欧洲革命彻底失望,但至少可以说他已明确认识到欧洲革命被推迟、被延缓的事实,转而注意到「殖民地革命运动的意义」,并由此得出了第二个重要结论:「他们一定会在世界革命的下一个阶段中起非常巨大的革命作用。」24  

   别以为列宁的说法只是一时冲动,随口说说。事实上,这里涉及到的,是在俄国革命从战争转向和平,从迅速爆发连体成片的世界革命希冀转向只能是一国坚持社会主义的现实之后,列宁晚期思想所出现的一系列转变之一。因此两年之后,当列宁在疾病的折磨下出于对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担心而亟欲要以口授记录的方式,赶紧将自己心中一些很重要的思想表达出来,留给他的同志们时,他又一次回到了这个题目上,并将之表述得更清楚、明确,这就是他通过口授记录所留下来的最后一篇文章〈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列宁在文中分析到,帝国主义的世界战争(一战)已经改变了旧有的国际关系体系,使之出现了这样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分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正在受到另一些西方列强的「啄食」而使它「很难抬起头来」。另一方面,在战胜国一边,又出现了因为胜利而向本国的被压迫阶级作出一些不大的「让步」的情况,而「这些让步终究能把这些国家里的革命运动推延下去,造成某种『社会和平』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过程,不会是像我们从前所期待的那样完成的。」 

   同时,在另一边,在落后的东方,又有许多国家如印度、中国等等,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而被抛出了自己发展的常轨,「开始了一般欧洲式的波动」,从而「加入了革命运动,最终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于是,整个世界被「分裂为两个营垒」──落后的但是革命的和被压迫的东方,先进的但是反革命的和压迫者的西方。这样,「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俄国革命的任务,或者说俄国无产阶级应该采取的策略,就是「必须极其慎重地维护我国的工人政权,保持住工人政权在我国小农和最小农中间的威信和对他们的领导,」并使之能够坚持到「反革命的帝国主义的西方同革命的和民族主义的东方、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同虽然落后但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东方式的国家发生下一次军事冲突的时候」25! 

  不知道〈托文〉作者对此将作何看?在笔者看来,这正是列宁根据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尤其是根据欧洲革命被推迟、被延缓的特点,来着手制定新的战略与策略,将过去那种具有速胜论倾向的、以面向西方工人运动高涨为支柱的战略重点,转向以东方民族民主革命为支撑的战略重点的明证!尽管时间不允许列宁将之思考得更周密、更完整,但其思想的脉络和方向还是十分清楚的。此后的历史,至少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的十多年的历史,基本上证实了列宁的判断。对此,〈托文〉作者可以视而不见,也可以作出自己的另类解释,但却似乎没有必要来以此非难别人,尤其是非难历史!甚至为了强迫历史符合自己的逻辑,不惜重构出一幅「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只是由于「工人阶级的主观领导的不成熟」才使之遭受了失败的(二十世纪)世界历史图景,指责历史没有按照托洛茨基给出的「服药规则」服药,结果只能日复一日地被那些江湖骗子把它「药死」。作者的推论是:「欧洲工人阶级援助的迟缓,导致了俄国革命的蜕化,俄国革命的蜕化又引起了共产国际的蜕化。面对日益临近的灾难,社会党」又是「不愿进行抵抗」的「驼鸟」,结果,「欧洲工人阶级就在希法亭、考茨基、鲍威尔、阿德勒、勃鲁姆、斯大林、台尔曼、加香、多列士、狄亚斯之流的领导下,走向了自我毁灭。」26革命就这样掉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为希特勒、佛朗哥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这真有点历史本来要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的味道了。显然,在这里,错误的是历史,而不是理论!只是我不明白,作者列举了这么多不利于革命最后葬送了革命的「消极因素」,为甚么就单单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积极因素」呢?这就是托洛茨基正式创立于1938年的第四国际!既然第三国际已经「蜕化」,那么, 第四国际为甚么不能担负起领导无产阶级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重任呢?既然──如作者所说──「建立了明确、完整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体系」27的托洛茨基,一直在「不停地向工人阶级发出警告,并向其指出了避开危险走向胜利的道路」,那么,工人阶级们为甚么要置之不理而听任那些「之流」们将他们引向深渊?而且,如果真像作者所理解的那样──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只简单的是一个工人运动走向毁灭,而资产阶级却节节胜利的二元对立的历史,那么,所谓「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的成熟」又从何谈起?「世界革命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取得胜利」的「一定条件」又在哪里呢?总而言之,为马克思所预言,列宁所期待,托洛茨基所坚持的世界革命之所以没有出现,究竟是取决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较量、阶级斗争呢,还是取决于更深层的社会结构变动?是由于无产阶级的「主观领导的不成熟」,向资产阶级斗争不力呢,还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变化确实使原先还不够成熟完善的西方民主体制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和自我调节机能,在使工人阶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缓和了矛盾和对抗,使本来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阶级斗争,逐渐转向了可以通过立法与谈判,进而通过妥协与退让来加以调解的劳资冲突,从而在很大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