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身博陵崔氏第二房,山東高門。[15]
  八、梁肅(753-793)。關中舊族,先祖為關隴集團成員。[16]
  九、蕭存(739-800)。蘭陵蕭氏,蕭穎士子,北遷的南方士族。
  十、李舟(740?-787?)。出身隴西李氏姑臧大房,山東士族。隴西李氏的始祖是西涼建國者李暠,北魏控制涼州地區後,李暠的孫子李寶於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入朝赴京(平城,今山西大同),子孫後隨孝文帝遷都洛陽,轉居華北平原。姑臧大房為李寶長子李承的後裔。[17]
  十一、崔元翰(729-795)。系出博陵崔氏第三房,山東高門。[18]    
  十二、李觀(766-794)。隴西李氏,山東士族。[19]
  十三、韓愈(768-824)。韓愈同時人或稱韓家郡望為昌黎,或稱南陽。查核傳世的中古韓姓系譜,兩說均非。依《元和姓纂》,韓家的地望則為陳留。案,韓愈的七世祖韓耆是安定安武(今寧夏鎮原)人,北魏明元帝永興年間(409-413),從赫連勃勃的陣營投效北魏。韓耆與子、孫三代都是武將。韓耆據說徙居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但至韓愈之時,其家已世居河陽(今河南孟縣)。韓愈先祖雖然起於軍旅,至中唐時,應已久受文教之薰習,或可算是較低層之北方(山東?)士族。[20]
  十四、李翱(774?-836)。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李沖支,山東士族。[21]
  十五、皇甫湜(777?-835?)。南方人。原籍睦州新安(唐稱遂安,今浙江淳化),寄家揚州,以安定為郡望。家族歷史不詳。皇甫湜是著名文士、憲宗文宗兩朝宰相王涯(763?-835)的外甥,彼此關係密切。王涯屬於太原王氏之烏丸王氏房,顯然是山東士族,父親王晃曾任溫州刺史,皇甫家能與王家聯姻,大約也不是貧寒之家。[22]
  十六、呂溫(772-811)。出身河東(今山西永濟)呂氏,亦以東平為郡望,家居洛陽,但族人仍有祖塋在河東。柳宗元〈呂侍御恭墓誌〉曰:「呂氏世居河東,至延之始大」。呂恭是呂溫的弟弟,延之為其祖父,曾任越州刺史、浙東節度使。依此,呂家雖為北方土著,政治社會地位是新近才上升的,可算是新興家族。[23]
  十七、柳宗元(773-819)。出身河東柳氏西眷房,河東郡姓,西魏至唐初在政治上屬於關隴集團。先祖曾於十六國後秦時(396年)南遷,留居淮河流域,南齊末期(500年)北返。[24]
  十八、劉禹錫(772-842)。源出匈奴,代北虜姓。七代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世居洛陽以及鄰近的滎陽,實質等於山東士族。[25]

  以上共列舉十八位古文運動的領導者和主要支持者,包含了三個世代:嶄露頭角於玄宗天寶年間的為第一代,如蕭穎士、李華;德宗前期領袖文壇者為第二代,如梁肅、崔元翰;最後是韓愈、柳宗元的世代。這些人中,有十五位來自北方家族,兩位出身北遷的南方士族,南方人只有一個:皇甫湜。在十五位北方家族人士裡,高層山東士族佔七位,關隴(含河東)舊族兩位,代北虜姓三位,較低層的北方舊族一位(韓愈),不能確定但很可能為山東士族者一位(賈至),新興家族一位(呂溫)。附帶一提,本文所說的北方與南方,是人文地理的概念,以南北朝時代的疆域為劃分標準。隋朝以前多在北朝統治的地區,稱北方,否則即為南方。皇甫湜原籍睦州新安,寄家揚州,在中古時代屬南方,決無問題;另外如蜀地和襄陽(今湖北襄樊),因一直在南朝治下,本文也視為南方。
  從以上資料看來,古文運動似乎具有濃厚的傳統北方士人文化背景。上列十八人,純粹的南方人只有皇甫湜一位,他是所有人中年歲最小的,可以說,在古文風氣的形成上,扮演的角色比較次要。北遷南方士族的兩位,則是蕭穎士、蕭存父子,來自同一家庭。其他絕大多數人都出身北方舊族,尤其以山東士族最多。獨孤及、元結、劉禹錫等所謂的代北虜姓,雖然源出北朝胡人統治階層,但以久居漢人文化核心區,在文化趨向上,和中土舊族恐無明顯差異。(元結家史較不清楚)附帶一提,北方舊族出身者有許多曾在南方居住,這或是因為安史亂起,中原陷入戰局,士人大量南徙,或是因為家中有人在南方任官。只要這些家族不是長期居留,它們的文化性格應該不會有重要改變。
  在進一步展開本文的討論前,要先對以上名單的擬定稍作說明。起自安史之亂前後的古文潮流,並不是一個有組織的運動,除了少數的領導者,很難清楚劃定成員的範圍。本文選擇的標準大約有二。一是中唐時人公認的文章中興的領導者,包括蕭穎士、李華、賈至、獨孤及、梁肅、韓愈、柳宗元等。這些人是在任何討論唐代古文的著作中都會出現的。另一標準則是明確支持以上諸人的理念或具有類同思想的文士。這裡想強調的是,選樣的範圍限於文學社群,而不考慮其他形態的士人,如經學家或專務政事的官僚。個人採取這兩項標準,主要目的是希望訂定比較明確的觀察範圍,避免印象式的去取。此外,古文運動明顯是一個文壇內部的改革風潮,而非局外人的評議,如宋代道學家之論文學,不納入非文人應當也是合理的。
  上面所列舉的古文運動支持者,有幾位是一般比較陌生的:崔祐甫、李舟、崔元翰。這裡簡單說明他們和古文運動的關係。崔祐甫與獨孤及是親朋至交,也是文學志業的同道。他在〈祭獨孤常州文〉中說:「我與至之(獨孤及字),思闡斯文,不俾皋契,獨謨華勛。」[26]祐甫另撰有獨孤及神道碑,其中評論獨孤及文章的話還被梁肅引入他的〈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後序〉。[27]至於李舟,他與父親李岑都是古文潮流熱誠的支持者。李舟在〈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及公文集序〉記錄父親對他說的話:

  吾友蘭陵蕭茂挺(蕭穎士)、趙郡李遐叔(李華)、長樂賈幼幾(賈至),洎所知獨孤至之,皆憲章六藝,能探古人述作之旨,賈為玄宗巡蜀,分命之詔,歷歷如西漢時文。若使三賢繼司王言,或載史筆,則典謨訓誥誓命之書,可彷彿於將來矣。嗚呼!三公皆不處此地,而連蹇多故,唯獨孤至之常州刺史,享年亦促。豈天之未欲振斯文耶?小子所不能知也已矣。[28]

由這段話和李舟為獨孤及集作序一事,可見他們父子與古文家關係的密切。
  崔元翰曾向獨孤及求教。〈與常州獨孤使君書〉說:「閣下紹三代之文章,播六學之典訓。微言高論,正詞雅音,溫純深潤,溥溥宏麗,道德仁義,粲然昭昭,可得而本。學者風馳雲委,日就月將,庶幾於正」,[29]對獨孤及的文章有極高的評價,他顯然也自居於景從的學者之列。崔元翰曾為獨孤及的高徒梁肅撰寫墓誌,又自稱是梁肅的摯友,看來他在〈與常州獨孤使君書〉所說的,並不是門面話。[30]
  再來要稍談元結。一般文學史的作品,都將元結置於古文運動先驅之列。從文章的風格看來,他的確有資格被如此歸類,他的文章不拘駢麗的程度,遠過於蕭穎士、李華諸人。不過,元結的政治社會思想有濃重的道家色彩,和其他古文諸子大異其趣。就這一點而言,他似乎稍不符合本文自訂的古文家標準,但因出入不大,仍然列入。
  本文古文運動成員的名單,沒有列入柳冕(去世於貞元﹝785-804﹞末年),也須略作說明。在現存中唐文字中,討論文學問題最密集的作者,可能就是柳冕。他傳世的十四篇文章裡,論文作品佔了八篇。柳冕對文學的看法是清楚而一貫的。他抱持極端的儒家教化思想,對屈宋以下的辭賦詩歌一概否定,認為有德行的人才可能寫出好文章,因此風俗淳美,文學自盛。柳冕主張復古、敵視近世文風的程度,遠過於本文所列舉的古文家,一般文學史著作都視他為古文運動的健將。[31]
  本文沒有把柳冕納入分析,原因是依個人的判斷,無論就社會角色或發言立場來說,他恐怕都不能算是文人。柳冕是著名史學家、譜學家柳芳的兒子。《新唐書》柳冕本傳說他「富文辭」,其他資料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從傳記資料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