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9)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1。
[51]關於王家郡望與里居的資料,見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卷2,〈王維〉(陳鐵民撰),頁285-6;王顏,〈追樹十八代祖晉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全唐文》,卷545。個人懷疑王縉家為太原王氏小支的原因有二。王縉在封爵時冒稱瑯琊王氏,顯然不以本宗為重,此其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有王家譜牒,世系寡少,此其二。見前引王顏文;《新唐書》,卷72中,頁2642。
[52]參見《舊唐書》,卷38,頁1396;卷119,頁3445-6;《新唐書》,卷75下,頁3377-8;卷150,頁4809-10。王維詩出自〈少年行四首〉,見《全唐詩》,卷128,頁1306。
[53]《舊唐書》,卷137,頁3762;《新唐書》,卷203,頁5781;裴度,〈劉府君神道碑銘并序〉,《全唐文》,卷538;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卷28,頁770。
[54]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卷3,〈郎士元〉(儲仲君撰),頁522-4。中山郎氏的資料,則見池田溫,〈唐代郡望表──九‧十世紀敦煌寫本中心(上)〉,頁330(《廣韻》);唐耕耦、陸宏基編,《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蹟釋錄》,第一輯,頁94(斯二○五二號〈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一卷并序〉)。
[55]曹道衡的《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第七至第十章,對北朝文學現象的解釋頗具洞識。另可參看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唐長孺,〈論南朝文學的北傳〉,頁59-62。唐文與本文的論旨有可以參較發明之處。
[56]《北齊書》,卷23,頁335。
[57]同上,卷42,頁563。
[58]〈李君墓銘〉,在周紹良主編,趙超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頁85。
[59]〈唐故顏君墓誌銘并序〉,同上,頁178。
[60]以上四人出身如下。崔〔忄+夌〕:清河崔氏;陽休之:北平陽氏;李護:隴西李氏;顏人:魯國顏氏。魯國顏氏似乎是地方性士族。
[61]蘇綽曾仿尚書體作大誥,李延壽在《北史‧文苑傳》序中,稱此為「糠粃魏晉,憲章虞夏」。參考《北史》,卷83,頁2781;《周書》,卷22,頁370;卷23,頁391-4。但他並無批判文學寫作的著作傳世。
[62]《隋書》,卷66,頁1544-5。
[63]李諤今存或留名的文章,全是應用文。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隋文》,卷20。
[64]王通,《文中子中說》,卷2,頁7-8。
[65]同上,頁8。
[66]參見余嘉錫,《四庫全書提要辨證》,〈中說十卷〉,子部一,頁31b-37b;尹協理、魏明,《王通論》,第一章。
[67]《全唐文》,卷141。魏徵批評近世文學的文字很多,參見牟潤孫,〈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及其影響〉,在氏著,《注史齋叢稿》,頁365-70。牟文對唐初北方士人的文學觀念有廣泛的討論,值得參考。
[68]《魏書》,卷85,頁1876-7;《北史》,卷83,頁2785。楊愔此文已逸。文人輕薄是一個普遍的舊觀念,當然不是起於北朝,參見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頁253-5。
[69]王通,《文中子中說》,卷3,頁13。「吳筠」疑是「吳均」之誤。
[70]《周書》,卷23,頁383。
[71]同上,卷22,頁370。
[72]《北史》,卷83,頁2781-2。另參考北周衛元嵩的〈三易異同論〉,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周文》,卷24。
[73]上段引文也出現在李延壽的《北史‧文苑傳》序,可能是延壽取自《隋書》。理由如下:李延壽是修《隋書》「志」的重要人物,紀傳部分似乎參與不多;其次,《北史》成書在《隋書》紀傳之後。參考〈宋天聖二年隋書刊本原跋〉,在《隋書》,頁1903-4;《北史》,卷100,頁3343-5;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頁27-32,60-3。
[74]以上兩段引文,分別見王通,《文中子中說》,卷2,頁11;卷3,頁14。
[75]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頁161。另參考〈載文〉,頁123-7。
[76]同上,頁123。
[77]見尹協理、魏明,《王通論》,頁60-2:楊永安,〈烏丸王氏世系探疑〉,在氏著,《隋唐五代史管窺雜稿第一輯》,頁41-9。
[78]汪籛,〈唐太宗之拔擢山東微族與各集團人士之并進〉,在唐長孺等編,《汪籛隋唐史論稿》,頁132-49。
[79]關於北朝士族文化的大體情況,可參考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頁165-78,225-37;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頁218-39;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頁200-9。唐代北方士族風習的概說,則可見何啟民,〈唐朝山東士族的社會地位之考察〉,在氏著,《中古門第論集》,頁287-311;田廷柱,《隋唐士族》,頁136-44。
[80]轉引自郁沅、張明高編,《魏晉南北朝文論選》,頁405。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北齊文》,卷3。
[81]王勃著,蔣清翊註,《王子安集注》,頁302-3,129-30。
[82]關於王勃與楊炯的文學思想,可參看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頁102-14。
[83]中古士族多遷徙,弘農楊氏發源於華陰(今陝西東部),稱關中郡姓,但該地未必為族人久居之所。據楊炯〈從弟去溢墓誌銘〉,這位堂弟歸葬華陰,可見楊家仍與關中有密切的關係。見徐明霞點校,《楊炯集‧盧照鄰集》,頁154。
[84]《全唐文》,卷238。
[85]以上諸人的家世背景無法細論,現僅舉出一些譜系資料:《新唐書》,卷72上,頁2546(李嶠);卷72下,頁2738(崔融);卷72上,頁2585(李乂);卷72下,頁2772(崔信明);卷72上,頁2598(李百藥);卷72下,頁2775(崔湜)。
[86]《新唐書》,卷72中,頁2642-4;《梁書》,卷39,頁556;卷45,頁623-36。
[87]除了已經提及的二十二位,其他名列兩本文學史著作的初唐作家有:唐太宗、魏徵、宋之問、蘇味道、上官儀、上官婉兒、楊師道、李適、郭震、富嘉謨、王梵志。
[88]參考《新唐書》,卷72下,頁2772(崔國輔);卷74上,頁3083(韋應物);卷73下,頁3004(薛據);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卷1,頁165-7(孫逖);卷3,頁446-8(王之渙);〔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7,頁1006-7(趙冬曦)。
[89]以上諸人,家世資料較複雜的有儲光羲和常建。參考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卷1,頁211-3;卷2,頁263-4。
[90]劉長卿家世資料見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卷2,頁311-2。王昌齡是肅宗朝宰相兼術士王璵的族兄,出身瑯琊王氏。見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卷2,頁252;《新唐書》,卷72中,頁2619。陰行光是陳朝作家陰鏗的後代。見〔唐〕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陶敏整理,孫望審訂,《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卷5,頁749-50;張均,〈邠王府長史陰府君碑〉,在《全唐文》,卷408。
[91]除了已經提及的二十七位,其他名列兩本文學史著作的非古文系玄宗朝作家有:張說、劉希夷、李頎、祖詠、高適、王翰、尹懋、王琚、梁知微、崔曙。
[92]安史之亂的影響是一般普遍認知的。至於古文潮流有詩歌復古為先導的討論,則見錢穆,〈雜論唐代古文運動〉,在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頁16-19。
[93]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在《陳寅恪先生文集》,頁141-6;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頁486-91。
[94]Jo-shui Chen, “Culture as Identity during the T’ang-Sung Transition: The Ch'ing-ho Ts'uis and the Po-ling Ts'uis.”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