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文學通史,涵蓋的流派和作家很多,應當是合適的取樣對象。照文學史的一般分期,唐代前期可以分作兩個階段:玄宗朝以前(618-712)與玄宗朝(712-755)。對於前一階段,上述兩書共討論了三十三位作家,其中明顯為北方士族出身的有:王績(王通之弟),「初唐四傑」中的王勃、楊炯和盧照鄰(范陽盧氏),李嶠(趙郡李氏東祖房),崔融(南祖崔氏,清河崔氏的一支),李乂(趙郡李氏西祖房),崔信明(清河崔氏青州房),蘇瓌、蘇頲父子(蘇綽裔孫)。此外,李百藥系出漢中李氏,這個家族似乎南北朝時地位不高;崔湜族屬博陵安平崔氏,從譜牒資料看來,可能原本是衰支,到唐初才因政治權位而興起。[85]總結來說,在三十三位初唐名作家裡,出身北方士族的大概有十一、二位,約佔三分之一,比例雖不低,但以北方士族當時文化教育資源之多,涉入文壇的程度或許不能算特別深。其他作家中,南方人有八位:虞世南、陳子良、駱賓王、杜審言、陳子昂、許敬宗、褚亮、吳少微。沈佺期家據稱來自吳興。此外,王珪出身烏丸王氏,是梁末擊滅侯景的王僧辯的孫子,其族本為北方世家,在六世紀時來往南北,文化背景不易判斷。[86]其餘大概都是北方小姓。[87]
  對於玄宗朝的作家,不計早期古文家與元結所編《篋中集》作者,《唐詩史》和《唐代文學史》共介紹了三十七位,反映了這個時期文學創作的蓬勃態勢。這些人中,明顯出身北方高門的有:崔國輔(清河崔氏青州房)、韋應物(京兆韋氏逍遙公房)、孫逖(樂安孫氏)、薛據(河東薛氏汾陰西祖房)。前一節已提過,王維似乎是高門微支,另外疑為北方士族的還有趙冬曦(天水趙氏)、王之渙。[88]除了這七人,尚有生平資料極少,而不無可能為士族出身者,如裴迪、盧象、崔顥。總而言之,玄宗朝的著名作家裡,寬鬆地估計,北方士族可能有八、九人,是相當少的。
  玄宗朝重要作家中,有很多南方人與南方家族的成員,南方人可確定的有:張九齡、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孟浩然、儲光羲、常建、岑參、李白、陶翰、綦毋潛、劉脊虛,[89]出身南方家族的有:杜甫、劉長卿、王昌齡、陰行光,[90]共計十七位,與北方士族出身的作家,在人數上完全不成比例。另外的十人,應該多是北方微族。[91]
  從唐代前半葉著名作家背景的分析,個人得到兩點看法。第一,在唐代前期,北方士族享有很高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地位,但從本文的考察看來,他們在文壇上表現並不突出。這個現象似乎可以進一步證實,以山東高門為核心的北方士族,對文學活動的價值一直懷有疑慮。第二,依前文的分析,玄宗朝確知為北方士族出身的名作家非常少,但如果加上天寶中晚期崛起的古文運動先驅,數目就可以增加約一倍。這更顯示,北方士族文化與古文思潮有一種特殊的關係。
  總結本節的討論,我們可以判斷,從六世紀到八世紀中葉,北方士族與詩文寫作有一種欲迎還拒的關係。北方士族中人致力文學,起初大體是受時代風氣與標準的影響。唐代以後,貢舉漸盛,貢舉中地位最高的進士科特重詩賦文才,士人為求仕進有好出身,不得不勤習詩文,舊族高門也不能例外。不過,北方士族成員大舉進入文學社群,是帶著自身的傳統價值與對藝術性文字的批判態度的,他們的價值和觀念,對淵源於南朝的中古文學傳統,不斷造成衝擊,古文運動似乎就是這些衝擊的一個巨大結晶。



四、小結 

  本文揭示中唐古文運動具有濃厚的北方士族背景,並指出這在唐代是一個特殊的文壇現象,目的在於說明,北方士族傳統文化是古文潮流形成的一個結構性因素。當然,這不是古文出現的唯一主要因素。學者已經指出,安史之亂在士人間所激起的普遍憂患意識,以及陳子昂開始帶動的詩歌復古風氣,都與古文潮流有密切的關聯。[92]本文只是企圖在過去的認知之外,清楚點出另一個背景。需要說明,本文也絕不意味,唐代文章復古的思想完全出自北方士族文化。漢代以後,文學應為政教服務成為一個很強韌的觀念,即使在文學藝術思想高張的南朝,它仍是文學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劉勰的《文心雕龍》以〈原道〉、〈徵聖〉、〈宗經〉為首,就是明確的例證。在唐代,古文運動興起之前一些有復古思想傾向的文人,如陳子昂、吳少微、沈千運、李白,也都出身南方。無論如何,本文顯示的是,在中唐文章復古的案例上,北方士族傳統是核心的文化背景。
  個人不是文學研究者,之所以注意古文運動的社會背景,是想從歷史的角度,尋求了解安史亂後士人群中儒家復興的成因。在八世紀後半、九世紀初,古文運動是儒家復興趨勢的中心力量,古文運動與北方士族的密切關係,似乎顯示,北方傳統士族文化在唐宋之際的思想變遷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唐史研究上有一個叫作「南朝化」的概念,意思是許多在南朝發展出的經濟、制度與文化形態,後來成為唐代歷史發展的主要傾向。[93]對中國中古史的通體了解而言,這是一個很有啟示性的解釋。文學寫作在唐代席捲知識階層的現象,也可以算是南朝化的一環。然而,本文也透露,在南朝化的外表下,北方傳統仍在發揮作用,就文學和思想的演變而言,這個力量似乎是中古傳統在唐宋之際歸於消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文的題目以中唐古文運動自限,本來不應談論韓愈、柳宗元以後的發展,但為說明本文的成果的涵義,還是要約略觸及兩個這方面的問題。中唐古文運動具有北方士族的背景,是相當明顯的,但韓柳的世代以後,這個因素就不存在了。唐代晚期的大部分主要古文家,如沈亞之、孫樵、劉蛻、皮日休、陸龜蒙,都不是來自北方士族,來無擇大概也不是。其中沈、劉、皮、陸均為南方人。晚唐古文運動的思想性質與文化角色,都和前此的古文潮流頗有差異,此處無法詳論。現在想提出的一個看法是,古文的觀念與寫作原則,在韓、柳的時代於文壇廣為傳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個潮流因此脫離了它原有的社會文化背景。
  再者,個人曾經研究過八世紀末到十世紀中(德宗朝末年至後晉)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的文化情態。這兩個宗族是山東士族的高門,對了解晚唐時期的北方士族而言,應當有相當的代表性。個人發現,到九世紀中葉為止,崔氏族人家庭大體呈現著雙重的文化性格。在行為準則上,他們強調清儉家風,恪守禮法;在知識教育上,則專注於詩文寫作,大舉參與科舉考試,經史之學只是點綴。前者是北朝遺留的傳統價值,後者則為入唐後盛行的新風氣。九世紀中葉以後,崔氏宗族連家風禮法都很難維持了,除了姓氏地望,他們跟一般士人已經沒什麼差別。如所周知,作為一個有清楚標誌的身份群體,北方士族不久就離開歷史舞臺了。[94]從這個結果看來,他們是被「南朝化」的浪潮徹底擊垮了。可是,然而不然,本文的考察似乎提示,他們雖然消失在「敵營」中──如果允許作這個比喻的話,卻促成了敵營性質的改變。



書目

一、傳統文獻 

《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文苑英華》,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景印,1979。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王通,《文中子中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浙江書局本,1989。
王勃著,蔣清翊註,《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