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整體看來,他主要是以史學、禮學、吏事見重於世,在文壇地位不高。《新唐書》所講的「文辭」,大約多是應用文。[32]本文未將柳冕列為古文家,更重要的根據在於他的作品所表現出的態度。他在〈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書〉中要求「尊經術,卑文士」,全然不以文士自居。他又至少兩次表示文才不佳,無法實現自己的文學理念。〈與滑州盧大夫論文書〉曰:「老夫雖知之,不能文之,縱文之,不能至之,況已衰矣,安能鼓作者之氣」;〈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則云:「小子志雖復古,力不足也,言雖近道,辭則不文。」[33]柳冕這種缺乏文人認同感而又劇論文學的情況,在隋唐是有傳統的,不能算是怪異。(詳第三節)
  附帶一提,柳冕未計入古文家之列,並不影響本節的論點。和大多數古文家一樣,柳冕也是北方士族。他出身河東柳氏西眷,與柳宗元同族,五代祖柳虯似是北周時反對南朝文學的重要人物。[34]
  綜而言之,本文儘量根據中唐古文潮流的歷史實態,選出代表人物進行分析,這份名單雖然不見得能獲得所有學者的同意,出入應當不大。本文考察的結果相信是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實上,文學史家羅根澤(1900-1960)在一九四○年代就指出,唐代的古文家多是北方人,甚至宣稱:「古文……實是以北朝的文學觀打倒南朝的文學觀的一種文學革命運動」。羅聯添後來對這個論點又有發揮。[35]兩位前輩學者著重的是古文諸子的地域出身,個人則更進一步,把他們的家世放入中古社會史的脈絡,具體點出了他們的階級與文化背景。    



二、與大曆詩人的比較

  上一節的結論是:古文運動參與者有相當集中的社會文化背景:他們大都出身北方舊族,尤以山東士族為多。這可以說是中唐古文潮流的一個性質,但算不算特質,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從常識和印象來說,中唐古文家大都屬於北方舊族,應該是古文運動的一個特點,因為唐代文學家並非普遍為北方士族出身。舉幾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初唐、盛唐若干最著名的詩人與文章家,如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張說、張九齡、李白、孟浩然、杜甫、岑參,都不屬於這個群體。[36]高適的家史不詳,由其祖父為高宗朝名將高侃一事看來,應該也不是士族。[37]不過,為了對古文運動社會背景的問題有更清楚的判斷,以下擬稍探考中唐另一個文學群體成員的家世,來與古文家作比對。
  現在要考察一個大曆詩人群,也就是活躍於唐代宗大曆時期(766-779)的所謂「台閣詩人」。談起大曆詩壇,一般大概會先想起有名的「大曆十才子」。根據姚合(781?-846)編選的詩集《極玄集》,十才子是: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38]關於十才子的名單,北宋以下屢生異議,劉長卿、李嘉祐、郎士元等人都常被放入,有些人則遭剔除。其實,這些歧見完全是出於對名號的誤解。姚合所說的,是歷史現象發生時實際存在的稱呼,稱號的來由,則是李端等十人大曆初年經常在權臣餐宴上作詩唱和,馳名長安,他們與郭子儀之子郭曖的關係尤其密切。後代有些文人把「大曆十才子」誤解成文學評價的表示,不滿某些次要詩人名列其間,而擅予改動。總結來說,「大曆十才子」的本義是一個在大曆前期活躍於京師高官群中的文學集團(十才子本人大都位階甚低),因此,蔣寅的《大曆詩人研究》把他們以及當時一起唱和的一些官員合稱台閣詩人。[39]如同蔣氏自己指出的,這個提法並不完全允當。舉例而言,除了大曆前期,十才子的生活歷程和詩風頗不相同,「台閣詩人」之號並不能反映這些人作品的多元性。不過,就本文而言,台閣詩人恰好是極適合與古文家比較的對象。理由有二。首先,和古文運動一樣,大曆台閣詩人是個中央性(或全國性)的文學群體,地域與階層背景不是形成群體的表面因素;其次,台閣詩人的時代與古文運動有很大的重疊,這些詩人和古文家有交誼者不在少數。以下先列舉大曆十才子的出身: 

  一、李端(去世於七八○年代)。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山東高門。[40]
  二、盧綸(生卒年不詳)。出身范陽盧氏北祖第四房,山東高門。[41]
  三、吉中孚(生卒年不詳)。楚州(今江蘇淮安)人,曾久居鄱陽(今江西上饒),南方人。[42]
  四、韓翃(生卒年不詳)。家世不詳,郡望或稱昌黎,或稱南陽。[43]
  五、錢起(710?-782?)。吳興(今浙江吳興)人。[44]
  六、司空曙(生卒年不詳)。家世不詳,似乎是京兆人,郡望廣平。案,現存中古氏姓書中,廣平(今河北永年)著姓無司空,或許是新興家族。[45]
  七、苗發(?-786?)。或稱上黨壺關(今山西壺關)人,或稱上黨長子(今山西長子)人,壺關和長子在唐代均屬潞州,苗發為上黨人無疑。據說苗家「世以儒素」,從有關資料看來,顯然是北方小姓,地方勢族。[46]
  八、崔峒(生卒年不詳)。屬博陵崔氏大房,山東高門。[47]
  九、耿湋(生卒年不詳)。據說是河東人,其餘不詳。[48]
  十、夏侯審(生卒年不詳)。無家世資料。

以下是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列舉的其他台閣詩人:

  十一、包何(生卒年不詳)。潤州延陵(江蘇丹陽)人。[49]
  十二、包佶(727?-792)。包何之弟,同上。
  十三、李紓(731-792)。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人,自言趙郡李氏南祖之後,其實是寒門越稱。[50]
  十四、王縉(?-781)。王維之弟,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屬於太原王氏的河東王氏房,似乎是該族的小支。[51]
  十五、王紞。王縉之弟,同上。
  十六、常袞(729-783)。新舊《唐書》本傳都說他是京兆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為新豐常氏。案,唐代京兆府長安城西,天寶七載前有新豐縣(此後裁撤),即王維詩句「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所指,新豐常氏正與京兆人之說相符。一切資料顯示,常家為尋常小姓。[52]
  十七、劉太真(725-792)。永嘉南渡衣冠之後,宣州(今安徽宣城)人,神道碑稱其為金陵人,大概是指祖先南渡後的居地。南方士族。[53]
  十八、郎士元(生卒年不詳)。家史不詳,諸書均稱中山(約在今河北定縣)人。根據兩份唐宋郡望資料,中山著望確有郎姓,但士元是否為依託,無從判斷。他是北方人,則無疑問。[54]
  以上十八位詩人,計有北方人十位,南方人五位,不詳三位(韓翃、耿湋、夏侯審)。北方人中,山東士族有三位(李端、盧綸、崔峒),疑出身山東士族微宗者二人(王縉、王紞兄弟),尋常小姓(恐多為地方勢家)三名(苗發、李紓、常袞),疑為小姓者一位(司空曙),不詳一人(郎士元)。很明顯地,作為兩個時代相近的文學社群,大曆台閣詩人與中唐古文家的家族背景相當不同。
  首先,就比例而言,大曆台閣詩人中的南方人遠高於古文家中的南方人。其次,台閣詩人明確為北方士族出身者只有三位,即使加上王縉兄弟,不過五人,佔總人數不到三分之一。古文家中,明顯具北方士族背景的則有十二位(山東士族、關隴舊族、代北虜姓),若把韓愈和賈至算入,就有十四位。本文探討的古文家與大曆詩人各有十八名,這完全是巧合。但此巧合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看出,北方士族成分的多寡,是這兩個集團在社會背景上一個很大的差別。由此,我們可以肯定,濃厚的北方舊族成分,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重要特質。

 三、北方士族與文學寫作

   我們既然確定了北方士族的背景是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大特點,就需要考慮,古文潮流何以有此特色,這個背景對古文運動的形成產生了怎樣的作用。這個探討牽涉到中古時期──特別是北朝末年、隋代唐初──北方士族與文學寫作的關係。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本節只能利用已有的少數研究,配合若干史料的分析,提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