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研究(11)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3-20

      第二产业,且
      第二产业中以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印染工业和水泥行业为主,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从地域上看,以沿海省份为主,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福建,中西部地区较为偏少,地域分布不均①。因此,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建设依然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继续开展环境标志制度的同时,要着力解决现在出现的四个问题:拓宽环境标志涵盖范围;积极与国际评价方法及标准接轨;在国内广泛宣传使人们能够认同环境标志产品;加强行业引导,使各行各业都能参与到环境标志认证中,并做好地域分配工作。I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近几年世界管理领域的一个最新成果,它基于发达国家发起的环境标准,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具有通用性的标准体系。这一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对发展中国家也给与一定宽限时间,但是,它在国际贸易中起的作用却越来越强。因此,我国企业若想在国际贸易中不受环境壁垒的影响,必须实施I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而这也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需要完善的领域。最后,我国环境标志工作要时刻注重保持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积极主动同全球各国开展双方互认合作。开展环境标志国际互认,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环境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便于我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避开“绿色壁垒”,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使我国环境标志认证方法、认证标准、认证范围和国际接轨,学习国外经验,提升自己的环境标志认证水平。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经先后同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德国等多国的环境标志认证机构进行了互认②,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部分相关产业、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造升级,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大加强。接下来,要继续加强同世界上更多国家开展环境标志国际互认,并在双边互认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多边互认。
      
      4.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提高我国绿色外贸水平,关键在于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只有我国产品在国际上有足够竞争力时,才能在国际上赢得主动,实现绿色外贸的高水平发展。然而,我国外贸发展目前仍面临几个突出问题:1、出口以   第二产业为主,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2、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科技含量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3、出口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4、货物贸易方式仍需进行改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5.1%,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分别为57.6%和29.3%①。同年,国际货物贸易仍以加工贸易的方式为主,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幅度有限。然而,早在1997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制成品比重已达到44%,且加工贸易的方式在美国已经逐步缩小。因此,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改变贸易发展形式,提升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势在必行。我国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协调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提高我国外贸发展质量,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因此,要实现终极目标,就必须调整我国商品出口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真正实现外贸发展的绿色化与可持续性。具体措施,包括几方面:1、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一是要节能降耗,再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二是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生产。三是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废弃物资源重复利用。四是要统筹工农业生产,城市农村发展,积极开展可持续性生产建设;2、积极调整商品出口类型。要加快推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国际化步伐,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支持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出口的前提下,逐步缩小“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规模,在产业政策支持,科研资金投入上向高新技术产品倾斜,并逐步缩小低端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规模;3、努力改善货物贸易方式。开展多种贸易方式,鼓励发展一般贸易,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努力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并重转变,并加快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规模;4、加快品牌建设,树立国际品牌。由政府部门引导,积极开展各类品牌培训和交流活动,强化品牌意识,完善品牌建设法律保障措施,为我国企业树立国际大品牌提供必要支撑;5、多途径多手段提高产品质量。严把产品质量关,在国内实行严格的产品审查制度,开展“外贸产品质量考察月”,“外贸产品质量提升年”等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出口的假冒劣质产品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对质量不过关产品实施召回制度,净化国内外贸生产与经营环境。
      
      5.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贸易。环保产业具有投资大、收益慢、经济效益小、环境效益大的特点,因此,要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境贸易,提高我国的绿色外贸水平,就需要政府进行引导,①资料来源:商务部召开“外贸结构调整”专题新闻发布会htt://www.mofcom.gov.c/article/ae/lfw/201305/20130500120359.html41实施产业政策倾斜。环保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更是一个幼稚产业,需要政府大力的政策扶持。当前,发达国家的环保行业投资或产值占GD比重基本都达到了2%以上,例如欧盟2009年环保投资占GD比重为2.25%,美国2006年环保产值占GD比重为2.45%,而我国2012年环保投资占GD比重仅为1.59%,距离发达国家2%的规模仍有较大差距①,因此,我国的环保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环保行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环保市场体系。一个成熟的环保市场体系应该包括三方面:
      一、环保产品生产市场,主要致力于环保产品生产、销售与环保技术开发,该市场以加工企业为主,是环保初级市场;
      二、环保技术服务市场,该市场一方面致力于环保产品的后续维护保障,一方面致力于新型环保技术开发升级,以服务型企业居多,是环保中级市场;三,环保资本市场,主要开展环保行业方面的资本投资,是环保高级市场。三个市场逐步发展,层级逐渐提高,依托三种不同市场,积极发展环保行业。充分利用我国当前的自贸区发展战略,在上海、天津、广东及福建的自贸区内进行环保贸易试验园区,在这些园区内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发展环保相关行业,建立环保贸易集散区等。同时,在试验区内,要建立“绿色通道”,为环保产品或环保技术的进出口提供专项服务,例如对我国生产的环保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出口信贷担保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生产、销售环保产品;对于境外投资的环保行业进行缓征税收、少税、免税政策,吸引国外先进的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环保技术开发企业的投资入园。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就必须对产品进行严格把关,从原材料采集到产品加工制作到后期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绿色环保,维护“绿色通道”信誉。树立“大环境”概念,发展“环境产业”。环境产业是指能够满足人类环境需要并产生价值的产业,它既包括环保行业,也包括自然环境开发行业,是比环保行业大的范畴。我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自然风光令人神往,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不仅可以创造外汇收入,同时作为“无烟”行业的旅游,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另外,还可以带动旅游区人员就业,道路建设等。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区公园等多类型自然保护区,在不对自然保护区产生破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旅游——这一“环境行业”也可以有效提升我国的绿色外贸水平。①数据来源:中国环保行业投资前景分析htt://www.akci.com/ew/201401/07/0714593735306.html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Z]1989-12-26
      [2]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现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译.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张伯里.世界经济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张幼文.多哈发展议程: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陈建国.贸易与环境经济·法律·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8]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2.
      [11]环境保护部外事办公室译.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1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译,夏堃堡校.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3](加)布莱恩·科普兰,斯科特·泰勒尔著,彭立志译.贸易与环境--理论及实证[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9.
      [14]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保护[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5]骆建华.荷兰德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J].世界环境,2002,1:15-18.
      [16]李红旭.德国环境保护及其管理概况[J].新疆环境保护,1997,19卷4期:51-5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