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5]82(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03
第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文明,借鉴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开启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传统影响极为深厚的国家。从夏朝始,中国就走上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道路。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宗法等级制的君主专制政体;战国秦汉以后,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梁启超在论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时曾有愤青之语:中国万事不进,而惟有专制政治进焉!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比,中国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显然落后了,并且导致了宋元明清时期发展的迟滞与近代的落后挨打。用西方的民主制度取代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专制制度,成为救亡图存的首要前提。为此,孙中山远涉重洋,系统考察欧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主张将最民主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要从最高尚的下手,万莫取法乎中,以贻我四万万同胞子子孙孙的后祸”[7]282。在通过反复比较后,他将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制约体制引入中国政治架构。但是,西方的三院制毕竟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为此,孙中山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适合中国国情、并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科举考试、监察言谏等制度精华,并加以现代性改造,从而开创了考试院、监察院与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相辅相承、有机统一、中西合璧的五院体制。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政治民主化、政治现代化理论的态度是一贯的。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民主的旗帜,将自己领导的革命称之为民主革命。1937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明确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的原则和目标,将新中国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谓“共和国”,就是同君主相对立的国家,即民主的国家。还制定了体现共和精神的《共同纲领》。1954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等著名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将孙中山开创的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历史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长河。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也是未来历史的起点。在这一连续发展的长河中,后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前人,这种超越当然是建立在对前人历史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2]522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总结孙中山政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其政治现代化方案与实践的成败得失,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与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可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乙丙之际著议七[Z].
[2]魏源.海国图志•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序[Z].
[3]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下[Z].
[4]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Z].
[5]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马克思,中国职称论文发表写作网,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9]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M].上海:民智书局,1930.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3]忻平.论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J].学术月刊(沪),1997(7).
[14]张学恕.孙中山——近代中国勤政廉政楷模[N].扬子晚报,1996-11-24.
历史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长河。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也是未来历史的起点。在这一连续发展的长河中,后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前人,这种超越当然是建立在对前人历史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2]522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总结孙中山政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其政治现代化方案与实践的成败得失,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与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可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乙丙之际著议七[Z].
[2]魏源.海国图志•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序[Z].
[3]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下[Z].
[4]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Z].
[5]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马克思,中国职称论文发表写作网,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9]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M].上海:民智书局,1930.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3]忻平.论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J].学术月刊(沪),1997(7).
[14]张学恕.孙中山——近代中国勤政廉政楷模[N].扬子晚报,199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