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三块基石(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2、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防止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主要表现在“官本位”主义盛行。买官卖官、十羊九牧、寻租设租、官商勾结、警匪勾结等等,导致涉嫌腐败的大案、要案、窝案层出不断,导致人民群众心中有怨气,恶性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社会稳定,而且严重威胁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政治体制改革应注重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1)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2)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3)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4)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中选举制度改革是首要的问题。
我国的选举制度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正真摆脱“等级授职制”,结果在官场形成了一套“潜规则”:“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要铲除官场潜规则,仅靠几个“严禁”或者仅靠一个“德”字是难以解决的,因为主体缺位。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依照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用“普选制”取代“等级授职制”,使主体归位。
3、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封建社会属于人的依赖性社会,采用的是“等级授职制”;资本主义社会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普选制”;社会主义社会属于人的自由个性开始全面发展的社会,应该采用的社会主义的“普选制”。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采用等级授职制去代替普选制,那是最违背公社精神不过的。”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指出:“官吏既然掌握着公共权力和征税权,他们就作为社会机关而凌驾于社会之上。”“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在现今的国家里,普选制不能而且永远不会提供更多的东西;不过,这也就足够了。在普选制的温度计标示出工人的沸点的那一天,他们以及资本家同样都知道该怎么办了。”
从逻辑上讲,“等级授职制”的合理性在于有一个全能的上帝,“普选制”的合理性在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正真实现“权为民所赋”,才能切实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避免官僚主义,避免脱离群众,避免权力寻租。
4、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
我国选举制度改革已进行多年,从领导干部终身制到等额选举,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从差额选举到直选,这就是选举制度改革的路线图。基层民主已经实行多年了,差额选举和直选也在试行,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可以推广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有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也来自我们思想的保守。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来克服这些阻力,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深化以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是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因为“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已30多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反映贫富差别的基尼系数也在节节攀升,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远远超过了“警戒线”。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只有39.74%,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6%,2009年,92%的全国职工仅占有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45%,而高管及垄断行业职工只占全国职工的8%,却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基尼系数高出国际“警戒线”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总根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党就会失去民心,就会失去执政的基础。
(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国民思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
1、启蒙未竟,普世价值缺失
启蒙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民主与科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启蒙往往被蒙起,直到今天,仍然未竟。1980年,李维汉与邓小平有一次谈话,当时李维汉提出:“我们的民主革命是要反帝反封建。反对帝国主义做得比较彻底,而反封建却只做了一半。”反封建是启蒙的内容之一,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确立现代性社会的普世价值。
“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政治思想,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创造出了一个世界。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确有一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为我们“反封建只做了一半”。
2、确立普世价值,实现国民思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
现代化、稳定、国家民族利益、民生、理想、和谐构成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和执政合法性的“元叙事”,而现代性、自由、个人权利、民主、理性、包容和多元这些构成现代价值的基本“元素”则被抽离。中国的改革尚处在器物和制度层面,需要价值观的深刻变化,才能实现现代性的转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变革社会的实践是不能分开的。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当家作主的政治需要,需要通过现实的运动,形成以“民主、自由、人权、法制、公平、正义、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讲,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党的建设同样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