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0


  论文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有一段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环节。本文从这期间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入手,分析美苏之争以致最终形成冷战局面。

  论文关键词:战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更高程度的发展阶段,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近300多年欧洲一直占优势地位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德意日三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了大国行列,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再也无力维持其霸权地位;(2)在战争中,美国是交战国中唯一没有遭受战火破坏的大国,在战争中获利甚多,国力得到空前加强,由此确立了在世界的霸主地位;(3)社会主义超过苏联一国的范畴,形成了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并具备了与资本主义阵营抗衡的军事政治力量;(4)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迅猛,殖民体系趋于瓦解。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开始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和法西斯国家的矛盾转变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
  尽管如此,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冷战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有一段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环节。在这一时期,各主要大国纷纷调整自己的战时外交政策,使之适应战后新国际形势的发展。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冷战全面爆发这一最终结果。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大国外交政策对于探讨冷战的成因与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拟从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入手,分析和探讨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意图和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二战后,美国凭借自己在战争中取得的优势,一举成为超级大国,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遭到严重的削弱,经济上需要美国的援助,而政治上则追随美国。在此情况下,不少美国政客认为,一手凭借美元,一手凭借对原子弹的垄断,他们可以取代19世纪以来“英国治下的和平”,使世界成为“美国治下的和平”。杜鲁门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世界的担子并承担责任。”由此可见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这两大目标的主要因素。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对待苏联问题上则表示“要向俄国人挥动铁拳,同他们讲话需用强硬的语言,……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了”。这意味着美国要放弃战争年代与苏联建立的合作原则,而代之以“霸权”政策。
  美国针对苏联在40年代中后期出台了以杜鲁门主义为代表的一系列针对苏联的压制、遏制政策。

  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出席国会的一次特别会议上的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图的征服活动”,“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等等。他大肆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5月,这项要求得到国会的批准,并成为美国的官方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首先,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实际上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遏制”苏联扩张,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展开。其次,这是美国战后第一次大规模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战,而干涉是以反共为理由的,标志着美国开始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转为对别国内政的大力干涉。杜鲁门主义的目的就是:取得美国在西方世界的最高领导权,以此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最终获取世界霸主地位。它奠定了美国二战后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基调。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