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剖析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着潜在的指导思想——“人定胜天”。特别是经传统教育的老师、家长,潜意识里存在人类中心的观念,思想观念被锁定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自然界永远是我们认识、改造的对象,人才是自然界的主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环境的尊重、爱护,对孩子们的生态教育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落实。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对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层面,对于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仅仅是把当作是国情教育、技术教育,或者仅仅看成是养成教育等等。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生态教育课程往往被其它主课挤占,生态教育往往只成为走过场。表现在重外在的行为培养、轻内在的价值观教育;重单一教育轻综合教育;重眼前教育轻长远教育等。这种教育目标定位狭隘,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
一是教育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生态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教育,是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它几乎涉及各学科领域,不是举行几次讲座就能简单解决问题的。必须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中形成一个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有机体系。二是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前瞻性。由于生态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自身独立的位置,只能在一些辅助课程中体现出来,而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以各自的学科为中心,造成生态教育跟不上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能体现时代的主流思想,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这就限制了青少年的思想与时俱进。
(三)教育形式单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生态价值观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社会性和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主要以课堂传授的形式开展。但对于生态教育这样的学科涉及面广,对实践指导的要求强,单靠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很难实现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性与实践性。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获得生态环保知识的途径,选择“学校”的只占34.1%的。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学校生态教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往往局限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把系统性的教育用每年一两次专家讲座或科普宣传等代替,这些单一的教学形式易使青少年产生厌倦心理及疲劳感,不利于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及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们对未成年人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与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教育,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改善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一是要构建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学校德育目标要明确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德育内容要渗透生态价值观教育,德育评价要重视客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二是优化未成年人生态价值观教育途径。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营造教育氛围;强化教师的生态教育理念,建立过硬的生态教育师资;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接感受中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