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公证如何化解社会矛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1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个阶层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带来的矛盾日趋繁杂,社会资源分配、侵权行为、家庭矛盾引发的纠纷日趋增多。这些矛盾纠纷虽然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可以解决,但要花费大量的司法、行政执法资源,公证的及时介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从法律上保障各种行为的规范化,不仅可以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扩大,还可以有效化解矛盾,有利于减少司法、执法资源浪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文关键词]公证职能;群体公证;公证普法;化解;社会矛盾

  公证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诉讼预防性法律制度,在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减少诉讼、维护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公证法》也将“预防纠纷,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作为其立法目的。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个阶层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带来的矛盾日趋繁杂,社会资源分配、侵权行为、家庭矛盾引发的纠纷日趋增多。这些矛盾纠纷虽然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可以解决,但要花费大量的司法、行政执法资源,公证的及时介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从法律上保障各种行为的规范化,不仅可以避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扩大,还可以有效化解矛盾,有利于减少司法、执法资源浪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认识社会矛盾纠纷的特征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有效处理解决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显,信息纷繁复杂,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多样性,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群体性、极端性和串联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如何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特点,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运用好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和方式,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公证处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公证工作化解矛盾的职能作用

  公证制度设立的初衷及公证的作用就是为了预防诉讼、避免纠纷,公证机构对于化解纠纷矛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查作用
  公证机构依法对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和所申办的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核实,防止不法行为和无效合同的出现。西方学者形象地称公证为“重大经济民事活动的安全阀与过滤器”。
  (二)证据作用
  《公证法》第36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这种证明是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具有最高的证据效力。
  (三)沟通作用
  公证机构站在中立的立场,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公平、公正地引导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设定权利义务,甚至进行调解,消除彼此之间误解和分歧,最终达到当事人达到一致的目的,所以公证又被称做经济民事交往中的“润滑剂”。
  (四)监督作用
  公证机构依法对摇奖、评奖、开奖、招标、拍卖、彩票发行等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如果公证员在审查监督过程中发现活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或者违反既定的规则,或者活动规则违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那么公证处将拒绝公证,甚至直接宣布活动结果无效,从而确保该活动公平、公正、合法地进行。

  三、公证工作与化解矛盾相结合的指导思路

  1.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公证工作必须正确把握社会矛盾形成规律和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2.处理好矛盾与和谐的关系。公证立法宗旨是预防纠纷,矛盾的解决是创建和谐的最基本的前提,矛盾与和谐作为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范畴,是对立统一的,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状态,公证工作是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3.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所以保持社会稳定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公证作为国家证明机构,维护社会的稳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公证员牢固树立运用公证手段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深刻认识公证工作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真正把公证服务过程变为减少矛盾纠纷,依法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过程,实现公证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成效的最大化。

  四、公证如何在办理群体性公证事项中发挥息讼减纷作用

  这类公证的特点是批量性的,人员多、时间长,更需要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因为稳定是大局,同时兼顾和谐,既要考虑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又要考虑为数众多群体的情绪和需求,既要考虑普遍性,又要考虑特殊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公证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公证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这类公证由于群众人多,法律水平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在人多势众的场合下,常常会遇到突发事件,要想办好该类公证,公证员涵养一定要好,遇事不慌不忙,冷静处理,着眼全局,随时观察大家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表现,说服不理解、不理智的群众时,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区别对待,将其引导到一个各方能够理性平和的解决矛盾的途径上,让当事人面对矛盾和纠纷时理性对待,而不是采用过激手段来处理,在稳定局势的前提下方可顺利开展工作。比如公证机构依法对摇奖、评奖、开奖、招标、拍卖、彩票发行等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如果公证员在审查监督过程中发现活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违反既定的规则,或者活动规则违反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那么公证处将拒绝公证,甚至直接宣布活动结果无效,从而确保该活动公平、公正、合法地进行。
  其次,公证员需要改变固有的时间观念。办理群体性的公证周一到周五八小时工作制是不适用的,为了顾及群体中所有当事人,需要改变工作时间观念,不分白天与黑夜,不分休息与否。2010年11月,笔者参与在同市南郊区云冈镇、五爱村、永久新农村建设村民安置分房,对现场抓阄进行现场监督公证,考虑到村民们由原来的平房搬迁新楼房,产生想分到自己中意楼房的急切心情,派8名公证员到达现场,五天五夜轮流连续工作,使700余户村民顺利分到自己满意的房子。类似这样的加班加点工作对应公证员来说,那是家常便饭。
  第三,公证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精神。涉及老弱病残的,当事人不能前来办公现场面见公证员,为了保护所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虽然在批量性公证中,这样的情况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公证员都要一一上门服务。这些当事人有的在养老院,有的在医院的病床上,有的在遥远的山区农村;有的当事人耳背交流困难,有的当事人因病痛折磨脾气倔强不配合工作,有的当事人卫生状况极差,公证员不得不忍耐刺鼻的异味,等等一切重重困难,公证员必须面对并顽强地克服,按照公证程序当面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保护其合法权益,有效地避免纠纷矛盾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四,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比如在办理涉及“三农”的公证工作。因为农民的基本法律知识普遍欠缺,加之其文化水平有局限性,所以在办理涉农公证事项时,必须先为他们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笔者为南郊区某村农民们办理继承公证时,当公证员要求所有合法继承人都来签字时,说:“没事,我们一家人,怎么会不相信呢,用不着都来签字”。甚至有的当事人看到我们工作繁忙,趁机找来他人代签。有个别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对出嫁的女儿享有继承权很是费解,甚至会出现不可理喻的举动,于是有针对性的普法成为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公证具有如此强大的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要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坚实地履行历史赋予的社会重担,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化解社会矛盾、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更大的贡献。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