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探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1

  3.价格听证救济制度不健全
  第一,没有为听证代表设置救济权。我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中31-33条,仅原则性地规定政府定价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如违反相关规定或玩忽职守,应当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和承担责任。然而,具体通过何种方式,当事人是否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都缺乏明确的规定。这造成了有救济权,但无法行使。
  第二,缺乏事后监督机制。一场听证会过后,往往所有的程序都戛然而止。关于主持人是否有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经营者生产成本是否虚假,以及生产者承诺目标是否达到,这些是无法在听证会过程中发现的,需要事后核实。而我国缺乏事后监督的机制,如果只注重事前不注重事后,那么必然鼓励与会各方弄虚作假,使听证会失去其真实价值。
  (二)观念的束缚与缺失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物质丰富的同时,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落后。听证制度这样的新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与施行,无疑使新观念与我国一些古老文化意识产生碰撞,这是传统观念在法制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其中至少有两个方面对听证制度影响较大:一是“官本位”思想的束缚,二是对于“程序正义”的轻视。
  1.“官本位”思想的束缚
  “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尊的价值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每个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即“糟粕”的那部分。它推崇人治,而非法治;这使得,民主与自由的理念难以深入人心,尤其缺乏对政府权力制约的意识。这种思想严重影响着我国法治的建设。回想过去,我们不难发现新中国以前我国一直是高度集权,轻视控权的国家。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三中全会后的深刻反省,使各种教条开始被打破,要求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呼声日益高涨。豍但是积重难返,数千年的思想积淀是很难在短期内消除的,不依法办事,“走后门”的现象仍层出不穷。在行政管理中,滥用处罚、执法态度恶劣,老百姓也不敢问原因,因为怕遭到更重的处罚,更别提主动制约政府权力了。然而,价格听证制度的设立,正是要求百姓敢于向政府问为什么,主张自己的权利,并利用手中的权利去限制国家的权力,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是与“官本位”思想截然相反的主张。“官本位”既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政府公信力,更阻碍改革创新,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发展。
  2.对于“程序正义”的轻视
  “程序公正”是相对“实体公正”而言的,它是英美法系的一项重要法律传统,来源于英国一句古老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Justicemustnotonlybedone,butmustbeseentobedone.)换句话说,就是对于一个案件的判决,即使是非常公正、合理、合法,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使裁判结论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保证裁判的过程也是公正、合理、合法的。最初,这项法律传统适用于司法领域。后来,人们把这项制度巧妙地引入到行政领域,要求行政部门做出的决定或处罚必须符合程序。程序正义的意义在于:第一,程序是限制国家权力的最重要途径。第二,“程序正义”保证“实体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说到,是因为过程的公正使结果的公正性有了来源和依据,换句话说,是由于程序的公正使实体获得了公正性。第三,“程序正义”虽然不能绝对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但是,“程序正义”却保证了“实体正义”容易被接受。正如这样一句话,及时、准确的消息公开是消灭流言蜚语的最有效武器。豎第四,程序使得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容易被发现和纠正,让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加国家管理无异于椽木求鱼,公共管理活动的秘密化、公共权力的神秘化是民主制度的死敌。因此,我们必须提倡程序的重要性。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就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在思想观念上,一方面,民众认为程序是没用的、复杂的、多余的,不能理解“程序正义”对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时也没有组织听证的意识。这双方面的意识缺失,直接导致价格听证制度的建设出现各种难以克服的问题。
  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意识层面,都还存在许多缺陷与漏洞,严重制约着我国广大消费者行使自己的权利,经过分析我们找出了相关的原因。听证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尽管目前的价格听证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必须有其完善的过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