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论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1
(二)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生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变化的动态实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矛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把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目标要清晰,内容要明确,实施与评估要和人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相适应,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在现实生活对人的熏陶、感染和渗透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理性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氛围,把抽象的理念寓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不要简单地告诉受教育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对善恶作出评价,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反过来影响和改善生活世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就是指对人的精神家园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自我建构和与他者共同建构的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生活的本真状态。因此,对过程的丧失,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丧失。
(三)在人的相互交往中,结合现实生活
人的本质在相互的交往中生成。在交往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教育方式的克服,就是对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超越,就是不同主体间在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理解沟通的教育运行方式。同时,也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和执行之间的差异,主体之间在交往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进行意义重组、再创,达到相互理解,建构新的意义。交往不同于“灌输”,“灌输”是对人的漠视,它把受教育者演变为单子式主体,遗忘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里实现对人的精神积极观照,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共同的认知领域,把认知内化为自身的心智图式。具体过程是,思想观念、价值意识首先要内化为教育者自身的意义结构,然后才在教育的交往实践中进行解释和述说,在述说和解释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之间进行精神能量交换,内化为各自的知识和能力。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们在相互之间、学生和环境之间做到同情、理解和公平,正是基于这种希望我们才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可见,交往就是沟通、对话和理解。
(四)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本身是生活世界的根本和主体。以人为本,从人的价值方面看,人的价值具有本位性,在人的生活世界相对于物来说,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实现从抽象的类本位到具体的个人本位的转变,从生存意识到发展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在生活世界确证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根本的是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实现人的价值。在生活世界里,要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突出的地位,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即是说,以人为本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反映民声、体察民情、揣摩民心、关注民生。
上一篇:浅析水族与苗族和谐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