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更加丰富。微时代下手机和微博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手机媒体除了具有通话、短信、手机QQ、微信功能外,还能上网随时随地查询各类新闻及大量信息,丰富了以往思政教育中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社团文化活动等传统载体。微博作为“微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信息发布便捷、更新速度快,信息传递多样化并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为诸多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网络互动空间,高校思政工作者可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借助手机、微博、微信等进行信息传递。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传递工具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微博转播、互粉、评论等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他人关注及获得自我认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在微时代的世界中,每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大学生的话语权被无限激发,思维方式变得尤为活跃,各种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出现,大学生的关注点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不易控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微博作为思政教育新载体的重要性,借助微博平台选择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思政教育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构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1.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微时代”的来临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传播主导权和话语主动权。微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的主体权威性,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通过微博分享各类教育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研究应用网络媒体,更新工作理念,适应大学生主体发展特点,推进个人微博建设,主动营造主流文化氛围。此外大学生活跃在不同的微博舆论群体中,在微博大V的引导下,容易产生认知偏差,滋长不良情绪。
二、“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适应“微时代”下学生的文化消费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紧密跟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策划相关话题讨论,创新思政工作内容的新体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关注度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时代特征。此外,“微时代”下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性也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传统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往往是经过层层把关,严格审核,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均被过滤和删除,而“微时代”下未经审核的海量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快速扩散,大学生需要自己去鉴别、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更易受网络不良思想及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思政工作者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对各类网络事件进行评价和转载,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对各类信息作出判断,实现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
2.2改进工作方法。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将教育内容融入微生活。微博的现实与虚拟二重性也要求思政工作者引导大学生网上行为与网下行为相统一,及时利用微博了解、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发布有利于社会正气又激发大学生主动讨论的正能量事件,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主动出击,适应微生活,既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倾听者,又是正能量的信息传递者,让思政工作由教师独唱变为师生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