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讲的“教科书”,是指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的,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思想政治教科书。本文所讲的“教科书二次开发”,是指教师(很多时候也包括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的具体情况及实际需要,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的行为和过程。
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增加了教科书的弹性和丰富性,有利于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值得肯定和提倡。但教科书的二次开发绝不能随意而为,原因在于:教科书不仅是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的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精华。教科书还承担着传播知识、激发生命的使命,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科书还要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基于此,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选取恰当的维度。
一、针对教科书容量的有限性进行二次开发
由于学习时间、学习难易度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的篇幅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教科书呈现给学生的一般都是人类文明浓缩的精华,力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接触最有价值的知识,而对于其间复杂的发展过程则会简化甚至省略。但在很多时候,教科书的这种简省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和困惑,有时甚至会带来误解,因而需要教师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通过二次开发,补充教科书缺失但却对学生发展有利的知识
如,课标版高一《经济生活》明确指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但却未明确提到“纳税人的权利”。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教师有必要适当补充有关“纳税人权利”的知识。
2.通过二次开发,让教科书中语焉不详的地方变得清晰、明确
如《经济生活》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界定不够明了(如,怎样理解“住所”、“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等),不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适度的二次开发使之清晰、明确。
3.通过二次开发,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或来龙去脉
如,教师可设置情境,指导学生模拟进行物物交换,从而使其直接体验一般等价物及货币产生的必要性和作用。这样做,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合作探究的价值。又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或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用这种“活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二次开发,改变教科书中概念或知识点呈现不合理的情形
如,《经济生活》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中,概念和知识点比较密集(包括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价值尺度、价格、流通手段、商品流通、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电子货币等),这对初次接触难度较大的经济知识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化繁为简,即分清主次、合理取舍;另一方面又要化简为详,即将比较重要但教科书却未作详细说明的知识点和概念作适当的补充和扩展。
5.通过二次开发,使教科书的知识骨架变得血肉丰满
如,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教科书上只强调了三方面因素且论述简单、抽象,缺乏生动的案例。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就会使这个本身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课题变得了无趣味,也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编制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概括影响企业成功与否的众多因素,以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科魅力。
二、针对教科书内容的滞后性进行二次开发
由于教科书从设计、编写、审定,直至投入使用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因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和不断更新的知识方法,教科书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将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新信息呈现给学生,增添课本和课堂的鲜活气息。
1.通过二次开发,引进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
如,在教授“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收集投资理财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典当、黄金现货交易、购买福利彩票、委托理财等等)并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在投资理财方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新了观念。
2.通过二次开发,引进新的信息和情境
如,《经济生活》的论述“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这一知识时,提供的是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中央财政政策的材料,显得陈旧。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及后危机阶段,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并结合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感受进行探究和学习。
三、针对教科书呈现手段的单一性进行二次开发
人类的许多知识、经验、情感等,难以通过纸质书籍呈现和传递,因此,才有了其他的表现手段,才有了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思想政治教科书主要通过模拟的场景、情境,以文字和图片媒介呈现知识与信息,手段单一,表现力和说服力都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二次开发丰富教科书的表现手段,提升其表现力。
1.通过二次开发,让教科书在多种媒体中活起来、动起来
如,在组织《文化生活》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课本中提及的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戏曲作品,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2.通过二次开发,使教科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政治生活》中“我国基层民主自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布置学生根据教科书的有关知识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到自己家庭所在的居委会或村委会开展调查,并提出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的建议。此时,教科书成为师生体验生活、参与实践的指南,而师生的实践和体验又会使教科书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四、针对教科书指向的普遍性进行二次开发
一般而言,由于教科书的使用面广量大,因而会更多地聚焦于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但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需要观照地域和学生的特殊性,使其更具针对性。
1.通过二次开发,赋予教科书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笔者所在的昆山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是昆曲的故乡,有很多政治课上可以运用的本土经济、政治、文化资源,因而笔者比较注重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开发利用本土资源。这不仅能提高教科书的地方风貌、地域特色,而且能发挥乡土资源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二次开发,赋予教科书鲜明的学生印记
首先,要注意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是指学生,也是指教科书中的内容,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需要和知识点本身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读教科书。再次,要引导学生参与教科书的二次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课堂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及内容安排等方面的建议,鼓励学生提供教学线索、教学材料甚至教学思路。
五、针对教科书表述方式的多样性进行二次开发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科书不同于论文,更不同于“知识点一览”,因而其表述方式必然是多样的,即通过文字与图片、正文与辅文(含案例及问题、名词点击、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在这样的编写风格中,课程的主干知识往往通过案例及其问题引出,并通过“名词点击”等栏目进行补充或扩展;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文字的起承转合体现的;甚至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需要师生从字里行间“析出”……这样做,有利于体现课程与课本的丰富性、生动性、发展性和人文性,可以增强教科书的可读性,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从学习效益的角度看,教科书的这种表达方式有时不利于学生明晰问题、分清主次、有效把握核心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二次开发使教科书纲要化、学案化、清晰化。
1.通过二次开发,使教科书成为适合学生使用的“学材”(学案)
首先,应向学生明晰地呈现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习的知识目标、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通过纲要化向学生明晰地呈现学习内容。如,教师可将《政治生活》有关“人民民主专政”的知识纲要化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最大特点、优越性、职能和作用等,同时通过概念图等形式使之结构清晰,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能够清楚地掌握知识点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再次,通过配套练习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掌握方法。
2.通过二次开发,使教科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的课堂总结阶段,笔者改编了一首“打油诗”,用趣味的形式概括、强化学习的主要内容:“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求异雷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是本真。紧缩超前都极端,物质精神要平衡。绿色环保才时尚,艰苦奋斗能永恒。”通过引导学生填写其中的关键词,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掀起了又一个高潮。一般而言,教师可通过概念图、比较图表、示意图、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方法,向学生呈现知识网络及其核心内容。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高度概括后的主干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