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传天人道德观发覆——对孔子天人道德思想及其承传影响之检讨(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外。据赵简子一节记史黑称孔子客 卫之语,可知这部分内容乃后儒《易》、史互证之说,为记述者附入)。但由于本篇提问者既不如《二三子问》那样虚括,又不如《要》那样点明为孔子高第子贡,而是列出了缪和、 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平、昭力等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人名,且又往往称答疑者为“先生”,于是借答疑而展开论述的论者身分便发生了疑问,或以为是“传《易》经师” 95,或以为是“欧阳修所谓的讲师” 96。但 反 复推敲,本篇论者当仍为孔子,其说如下。首先,缪和诸弟子虽不见于传世文献所载,但并不能因此判断孔子一定没有这些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颇受业者甚众”,而《仲尼弟子列传》所载有名姓者仅七十七位,其中尚有四十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笔者亦曾推断“孔子从其弟子游居陈、蔡、叶之间 达三四年……七十子之徒中颛孙师、公孙龙、任不齐、公良儒、秦商等陈、楚籍人士或许就有于此时从学于孔子者,而名不见经传的从学者应该更多” 97。 李学勤先生指出,“缪、昭都是楚氏” 98,那么能否推测缪和诸位正是孔子游居陈、蔡时期所收的楚籍弟子呢?其次,本篇见“先生”一称十余处,见“子曰”近四十处,另有一处径作“孔子曰”。凡记问称“先生”,记答语称“子”,是“先生 ”、“子”同为一人。《缪和》部分“李平问先生”以下,缀有十二段答语或论说,其中十 一处以“子曰”领起,一处以“孔子曰”领起;体味文意,“孔子曰”一段并非引证,而与 “子曰”诸条均为申论,因此“子”应即“孔子”,从而所谓“先生”也当指孔子。再者, 这十二段论说中,有两段涉及《恒九三》。虽然引述卦爻辞不必限定某人,但联系《论语· 子路》所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一章来看,二者似乎还是有着思想乃至文体上的关联。其三,有论者认为《缪和》部分 ”一物四损益”语句必引自传世本《谦彖》,而《彖》晚成于孔子,故本篇所称“先生 ”必与孔子无涉。关于这一问题,上文已作辨析,即这组语句更可能为两周成语,《谦彖》是其引用者而非创作者,如此则《缪和、昭力》篇乃至帛书易传不必晚于传世本《易传》, 从而也就无碍于本篇所谓“先生”可以是孔子。

通过以上辨析,笔者判断《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以下统称 “帛传四篇”,除分论之外)主要为后儒记述的比较可信的孔子《易》论,可以作为补充传 世文献之不足的探讨孔子天人相与思想的珍贵资料。 



帛传四篇的思想内涵

不言而喻,帛传四篇乃孔子据《易》立论。《易》作为一部古代卜筮之书,在孔子看来具有什么意义呢?《要》所载孔子对子赣的答问颇耐人寻味:“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 多於矣?99,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 …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祝巫卜筮其后乎?”这段言论包括三层意思。其一,孔子究《易》,并不意在运用龟蓍贞问吉凶休咎,而由于《周易》保存了其他古书(当不止于《尚书》)中缺失的“古之遗言”,所 以子赣下面才又以“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质疑孔子,孔子也才在《易之义》中盛赞《易》辞曰“其辩名也杂而不越……微显赞绝,巽而恒 当,当名辩物,正言巽辞而备……其称名也少,其取类也多,其指闲,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隐而单”云云 (这段言论也为传世本《系辞下》所引,文字略有差异)。其二,孔子认为,披拨《易》所包蕴的玄奥兆示应该进一步通于天人 运数,明瞭天人运数则应该进一步通于德义;耽玩兆示而不通运数或知悉运数而不通德义均溺于巫史小道,不为孔子所取,孔子因此宣称“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以明其与祝巫卜筮不同的致思方向,这实际上解除了他对后世之士以《 易》“疑丘”的担心。其三,孔子认为,君子求福求吉端赖德行仁义而不汲汲于祭祀卜筮,故其究《易》之真实用心乃在于“观其德义”,“求其德”,孔子所乐于《易》者,也正在 于《易》辞所蕴涵的道德义理。

那么,孔子所求的《易》的德义内涵是什么?其根据何在?或者换个角度说,其适配对象孰是 ?据《易之义》载:“子曰:易之义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 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100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而以作易, 和之至也。”这段言论虽有残缺,但基本上圆满回答了以上问题。《易》之“义”即阳阴、刚柔一类普遍德性,其究极则为天地之义。基于《易》而观之,通过其六画曲直,可以适配阳阴、刚柔乃至直契天地(可进一步概括为“天”)本体。而《易》的作成根据则在于由天地 统率的气味、阴阳、刚柔、万物等递衍和合的整个形上领域和形下世界。大致相同的意思,在《易之义》中还有一段记载:“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乾坤也者,易之门户也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而达神明之德也。…… 本性仁义,所以仪刚柔之制也。” 101孔子于此拈出乾坤二卦, 适配于阳阴二德,阳阴和合从而刚柔具体,刚柔具体进而体现天地造化、表达显微幽明一切德性。尤可玩味者,孔子还点明了《易》具仁义本性,《易》藉仁义本性而仪则刚柔。根据上文揭橥的孔子形上形下一体贯通的理论模式,仁义既体贴刚柔,则亦当与阴阳之性、天地 之化、神明之德相切合。在此还须说明,这段言论中“乾坤也者易之门户也”至“而达神明之德也”数句亦为传世本《系辞下》所引,但“本性仁义所以仪刚柔之制也”一语则不见于 传世文献,而将“仁义”范畴注入《易》论恰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要》所载孔子言论对于索解《易》的德义内涵及其作成根据或适配对象诸问题有进一步补充:“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 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 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读〕百篇,难以致之。”这便在天地、神明、万物、阴阳、刚柔、仁义之外,又确立了人道、君道、上下作为《易》的德义内涵以及作成根据或 适配对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印象:孔子关于《易》的德义内涵的论说,在理论上显得比较笼统含混。孔子将天地、神明、万物、人(道)、君(道)这类属于“存在”的范畴与阴阳、柔 刚、仁义、上下这类属于“德性”或“关系”的范畴混而论之,配属关系比较随意,而且还杂入“气味”、“四时”、“八卦”等与其德义体系诸范畴不甚对应的概念(“四时”配“ 八卦”作为卦气说的思想萌芽,属于另一个《易》学体系),似乎不及传世本《说卦》所谓 “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那样语句规整、关系清晰、意义 显豁。这当然不能排除理论本身成熟与否的差别,特别是将《要》所载孔子关于天、地、人、时、君五道的论说与《说卦》之论相较,更可窥出后者在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对于 前者的提炼,而这也更能证明《说卦》乃至传世本《易传》为孔子后学之作。但是,反复涵咏上引孔子《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