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领域的运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07-17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近年来,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从遥感技术的内涵出发,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领域的运用,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 遥感技术 土地管理
1、 引言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问题与土地管理己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同时,土地类型的复杂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也给土地资源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采用遥感技术(RS)同时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解决地解决上述问题,快速、准确、精确地完成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而且还可以动态地监测到土地的变化状况。遥感技术对土地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土地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2、 遥感技术概述
2.1 遥感的内涵
“遥感”(Remote Sensing)一词产生于60年代初期,意思是遥远的感知。
遥感是使用某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这个七程叫做遥感。遥感技术则是实现这种过程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的总称。 遥感技术包括遥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后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现代遥感技术是遥感技术、应用光学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计算技术等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
2.2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空间信息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和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1.空间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遥感器两部分。遥感平台是运载遥感器并为其提供工作条件的工具。例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遥感器是收集、记录被测目标的特征信息(反射或发射电磁波)并发送至地面接收站的设备。遥感器是整个遥感技术的核心,体现着遥感技术的水平。在空间信息采集中,通常有多平台信息获取,多时相信息获取,多波段或多光谱信息获取等几种形式。
2.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
航空遥感获取的信息,可以直接送回地面并进行一定的处理。航天遥感获取的信息一般都是以无线电的形式进行实时性地或非实时性地发送并被地面接收站接收和进行预处理(又称前处理或粗处理)。预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所含有的噪音和误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的分幅和注记(如地理坐标网等),为用户提供信息产品。
3.地面实况调查系统
地面调查系统主要包括在空间遥感信息获取前所进行的地物波谱特征(地物反射电磁波及发射电磁波的特性)测量,在空间遥感信息获取的同时所进行与遥感目的有关的各种遥测数据的采集(如区域的环境和气象等数据)。
4.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信息分析应用系统是用户为一定目的而应用遥感信息时所采取的各种技术。主要包括遥感信息的选择技术,应用处理技术,制图技术,参数量算和数据统计技术等内容。
3、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的土地管理使用的基础图件为数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已经变化的土地利用,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部分变更,以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进行土地管理规划和设计,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为11万,规划和设计时常需放大到1:5000-1:2000,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影响的限制,规划和设计的精度较低,甚至可能出现新增耕地圈定和量算的随意性。为了提高土地管理精度与可靠性,我们及不少地方已要求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实地测量,以1:5000-1:2000 实测图为底图进行整理效益分析和规划设计,大大提高了新增耕地面积量算工程规划设计精度,但存在工作量和投入较大的不足。
遥感技术在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作。随着1米及更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遍应用以及遥感数字影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兴起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识判读,即在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边缘匹配,拼接,数据压缩和图象增强等预处理过程后,通过人工目识解译,根据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阴影、纹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特征的边缘准确勾划出地类界线,亦即遥感影像的屏幕数字化。解译的结果可以直接记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跟以往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相比,这一技术方法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信息更新和提取速度快等特点,是未来的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提取、分析和更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关键字: 遥感技术 土地管理
1、 引言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问题与土地管理己成为当今世界令人瞩目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同时,土地类型的复杂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也给土地资源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采用遥感技术(RS)同时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解决地解决上述问题,快速、准确、精确地完成土地资源调查工作,而且还可以动态地监测到土地的变化状况。遥感技术对土地的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土地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2、 遥感技术概述
2.1 遥感的内涵
“遥感”(Remote Sensing)一词产生于60年代初期,意思是遥远的感知。
遥感是使用某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这个七程叫做遥感。遥感技术则是实现这种过程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的总称。 遥感技术包括遥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后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现代遥感技术是遥感技术、应用光学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计算技术等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
2.2 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空间信息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和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1.空间信息系统
空间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遥感平台和遥感器两部分。遥感平台是运载遥感器并为其提供工作条件的工具。例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遥感器是收集、记录被测目标的特征信息(反射或发射电磁波)并发送至地面接收站的设备。遥感器是整个遥感技术的核心,体现着遥感技术的水平。在空间信息采集中,通常有多平台信息获取,多时相信息获取,多波段或多光谱信息获取等几种形式。
2.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
航空遥感获取的信息,可以直接送回地面并进行一定的处理。航天遥感获取的信息一般都是以无线电的形式进行实时性地或非实时性地发送并被地面接收站接收和进行预处理(又称前处理或粗处理)。预处理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所含有的噪音和误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的分幅和注记(如地理坐标网等),为用户提供信息产品。
3.地面实况调查系统
地面调查系统主要包括在空间遥感信息获取前所进行的地物波谱特征(地物反射电磁波及发射电磁波的特性)测量,在空间遥感信息获取的同时所进行与遥感目的有关的各种遥测数据的采集(如区域的环境和气象等数据)。
4.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信息分析应用系统是用户为一定目的而应用遥感信息时所采取的各种技术。主要包括遥感信息的选择技术,应用处理技术,制图技术,参数量算和数据统计技术等内容。
3、 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早期的土地管理使用的基础图件为数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已经变化的土地利用,则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部分变更,以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进行土地管理规划和设计,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比例尺为11万,规划和设计时常需放大到1:5000-1:2000,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影响的限制,规划和设计的精度较低,甚至可能出现新增耕地圈定和量算的随意性。为了提高土地管理精度与可靠性,我们及不少地方已要求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实地测量,以1:5000-1:2000 实测图为底图进行整理效益分析和规划设计,大大提高了新增耕地面积量算工程规划设计精度,但存在工作量和投入较大的不足。
遥感技术在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上已有大量成功的工作。随着1米及更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遍应用以及遥感数字影像分类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兴起在计算机上进行遥感影像的人工目识判读,即在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边缘匹配,拼接,数据压缩和图象增强等预处理过程后,通过人工目识解译,根据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阴影、纹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特征的边缘准确勾划出地类界线,亦即遥感影像的屏幕数字化。解译的结果可以直接记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跟以往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方法相比,这一技术方法具有周期短、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信息更新和提取速度快等特点,是未来的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提取、分析和更新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