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战略管理的特性与要求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5
【摘要】 战略是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协调的过程和结果。战略管理具有主体性、情境性、动态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平衡性等特征。战略管理必须高度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努力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胸怀全局、面向未来、注意平衡。
【关键词】 战略 战略管理 管理
一、战略的体认
1、战略管理经典作家关于“战略”的定义
关于“战略”,有多少战略研究学者,就有多少“战略”的定义。以下是四位战略管理经典作家关于“战略”的定义。
安索夫(Ansoff)认为,经营战略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
安德鲁斯(Andrews)认为,战略是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界定着企业正在从事的,或者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以及界定企业所属的或应该属于的经营模式。
波特(Porter)认为,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
明茨伯格(Mintzberg)提出了战略的“5Ps”定义,他认为: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是一种计策(ploy),是一种模式(pattern),是一种定位(position),是一种观念(perspective)。
2、关于战略本质的思考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的背景、目的、视角、方法的不同都将导致他们对“战略”的定义不同。尽管“战略”的定义很多,但所有的定义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战略的一个共同特征:战略是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协调的过程和结果。这就也战略的本质特征。
对战略本质特征的理解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关于“人的主观目的”。战略是组织的战略,因此,“人的主观目的”中的“人”是指组织中的人,“主观目的”不是个体目的的加总,而是组织中的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集体意志”。其次,关于“客观条件”。它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也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对“客观条件”的辨识既包括对目前内外部环境静态的分析,也包括对环境变化的动态分析。再次,关于“过程和结果”。从静态看,战略是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主观与客观协调的结果;从动态看,在长时间内,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决策主体“人”也在不断变化,主客观的协调也随之不断变化。
抓住了“主客观一致性”这一战略的本质特征,再以此分析众多的战略定义,就可以十分容易地把握住各个定义特有的视角和强调的重点。
二、战略管理的特性分析
基于以上对战略本质的认识,必须紧扣“主客观一致性”这一本质特征来深入分析战略管理的特性。战略管理的重要特性应该有:主体性、情境性、动态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平衡性。
1、主体性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战略制定必然有其主体,二是战略包含着主体的目的性。首先,战略制定必然有其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最高管理者个人或整个高管层),也可以是组织的中层甚至是低层人员(如明茨伯格的“草根模型”所描述的),还可以是各层次人员的结合(权力学派所描述的)。其次,战略包含着主体的主观目的性。战略形成和实施是一个带有主观影响的、不完全理性的过程。主体的价值观、愿景势必投射到战略形成的过程之中。主体显性的和潜在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战略的形成和实施。
2、情境性
战略活动离不开组织所处的特定的情境。这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战略管理是组织通过学习不断调适与其环境的关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管理过程就是组织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安德鲁斯的SWOT模型和波特的“五力模型”都突出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情境性。
3、动态性
首先,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无论遵循怎样的战略管理程序,战略管理本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次,组织战略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战略的动态性决定了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战略是组织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 战略 战略管理 管理
一、战略的体认
1、战略管理经典作家关于“战略”的定义
关于“战略”,有多少战略研究学者,就有多少“战略”的定义。以下是四位战略管理经典作家关于“战略”的定义。
安索夫(Ansoff)认为,经营战略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战略决策。
安德鲁斯(Andrews)认为,战略是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界定着企业正在从事的,或者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以及界定企业所属的或应该属于的经营模式。
波特(Porter)认为,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
明茨伯格(Mintzberg)提出了战略的“5Ps”定义,他认为: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是一种计策(ploy),是一种模式(pattern),是一种定位(position),是一种观念(perspective)。
2、关于战略本质的思考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的背景、目的、视角、方法的不同都将导致他们对“战略”的定义不同。尽管“战略”的定义很多,但所有的定义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战略的一个共同特征:战略是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协调的过程和结果。这就也战略的本质特征。
对战略本质特征的理解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关于“人的主观目的”。战略是组织的战略,因此,“人的主观目的”中的“人”是指组织中的人,“主观目的”不是个体目的的加总,而是组织中的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集体意志”。其次,关于“客观条件”。它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也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对“客观条件”的辨识既包括对目前内外部环境静态的分析,也包括对环境变化的动态分析。再次,关于“过程和结果”。从静态看,战略是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主观与客观协调的结果;从动态看,在长时间内,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决策主体“人”也在不断变化,主客观的协调也随之不断变化。
抓住了“主客观一致性”这一战略的本质特征,再以此分析众多的战略定义,就可以十分容易地把握住各个定义特有的视角和强调的重点。
二、战略管理的特性分析
基于以上对战略本质的认识,必须紧扣“主客观一致性”这一本质特征来深入分析战略管理的特性。战略管理的重要特性应该有:主体性、情境性、动态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平衡性。
1、主体性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战略制定必然有其主体,二是战略包含着主体的目的性。首先,战略制定必然有其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最高管理者个人或整个高管层),也可以是组织的中层甚至是低层人员(如明茨伯格的“草根模型”所描述的),还可以是各层次人员的结合(权力学派所描述的)。其次,战略包含着主体的主观目的性。战略形成和实施是一个带有主观影响的、不完全理性的过程。主体的价值观、愿景势必投射到战略形成的过程之中。主体显性的和潜在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战略的形成和实施。
2、情境性
战略活动离不开组织所处的特定的情境。这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战略管理是组织通过学习不断调适与其环境的关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管理过程就是组织不断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安德鲁斯的SWOT模型和波特的“五力模型”都突出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情境性。
3、动态性
首先,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无论遵循怎样的战略管理程序,战略管理本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次,组织战略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战略的动态性决定了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战略是组织学习的过程。
上一篇: 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
下一篇: 冲突管理策略理论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