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08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

    论文摘要:高校人力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使用情况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有必要探寻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柔性化管理,即从“以人为本”、“优化配置”、“完善激励”三个方面着手,依赖这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力图提高高校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国际竞争的实质已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这一重任的直接承担者就是高校。高校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使用情况决定了其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因而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探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式,对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包括教学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和行政人员三部分,除了具有高智力、高技能等人力资源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独特之处。

    1.高校人力资源个体需求具有多样性

    高校教职工的个人需求不仅表现在其有物质需求,更多的表现在其精神需求方面。

    2.高校人力资源具有较强主观能动性

    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最大区别在于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高校教学科研群体,在时间、意志方面有很大的自由,不能像企业那样严格按进程管理。另外,高校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占据重要地位,正是那些创造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他们不断进取、勇于探索钻研。

    3.高校人力资源流动性强

    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要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来实现.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现象。人才流动总是受到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等利益机制的驱动,人们向往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因此,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高校人力资源是难以量化劳动价值的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难以精确计量,因为其本身有很强的创造力、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且转化成经济价值和人的发展价值的周期较长。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封闭式的运行状态

    长期以来,人事管理部门普遍被认为是“管人的部门”。从具体的人事管理的过程来看,管理过程较偏重于强调事而忽略人,对被管理者较多地强调服从组织安排,而忽略了被管理者个人的需要和个性倾向,在选用、考核、奖励、职务升降等方面,实施标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人事管理的运行模式是自上而下,这种垂直型的模式依靠的是上级的意志和需要,教职工作为被管理对象,对人事管理的政策、目标、标准、手段和过程没有条件行使应有的了解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工作方法的被动性

    传统的人事管理具有鲜明特征:一是视事为重心,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机器”。管理往往局限于为事配人,而不着眼于人的劳动价值的开发利用,没有意识到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源。二是视人为单位、部门的财产,只重拥有不重使用。人才闲置、人才浪费现象普遍。三是人事管理者的职能仅仅是执行上级下达的人事调配命令,而失去了管理的主动性。这种传统的人事管理离开了对人这一因素的研究和科学管理,从而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人员考核制度不合理

    目前,很大一部分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采用“量化管理”,无论是对业务水平还是对教学、科研能力的考核,除了教学课时、发表论文、项目课题等硬性指标外,大多缺乏其他有效措施。这样就缩小了教师的自由创造空间,造成了弄虚作假、粗制滥造之风的盛行。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