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跟进制度的本土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08
摘要:制度变迁有首造式制度变迁,也有跟进式制度变迁。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试点成功后随之跟进的。所以中西部地区属于跟进式制度变迁。但是中西部地区在跟进东部地区的制度时,在本土化改造方面做得不够。这就导致跟进制度的效益难以达到设计标准。要使跟进制度最大化的发挥预期作用,必须大力推进跟制度本土化。这必须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改造跟进制度,使之主动与本地制度加经实现的社会过过程。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无视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任何政治人物的改革都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胎死腹中。跟进制度虽然在被跟进地区比较成功,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制度环境、非正式制度都不相同,所以跟进制度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使跟进制度能够与本地的非正式制度和制度环境相适应,从而顺利实现本地化。
3、双轨运行向目标制度转换时机要得当。跟进式制度变迁有两种选择,一是完全替代本地正在运行的旧制度;二是先让跟进制度与旧制度同时运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然后在对比运行中,让跟进制度战胜旧制度。这两种情况都在跟进式制度变迁中有所体现,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对于前者,主要是跟进地区选择什么时候跟进,以替代旧制度,这个时机,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现在主要是分析后一种方法。如果跟进制度不能完全替代旧制度,就应该让旧制度与新制度双轨运行一段时间,以便让微观主体认识跟进制度,同时也可使跟进制度发挥新制度的优势,在运行中击败旧制度,转换的时点是跟进制度边际收益大于旧制度的运行成本。这一点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但是可以根据制度的内生需求、跟进制度完善情况加以综合评估。
4、跟进要动态化和弹性化。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制度是不断完善和升级的。被跟进地区会不断完善制度,推动制度向更高的形态升级。所以跟进地区要及时跟上制度的这种变化,其跟踪方向有两个:一是跟踪被跟进地区的制度变化;二是跟踪跟进制度的本土化情况。通过跟踪这两种变化情况,对跟进制度进行动态化调整,保证跟进制度的先进性。
5、在本地化的制度基础上进行制度再创新。跟进制度本地化是跟进式制度变迁的基本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把这种跟进制度“发扬光大”,即对已经本地化的跟进制度进行适应性的创新。这是跟进制度本地化的重要环节。只有达到了这一环节,跟进式制度变迁就已经证明完全实现的本土化。
6、改造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改造有一定的效果。为了确保跟进制度顺利实施,决策当局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使非正式制度能够接纳正式制度,这种工作就是非正式制度改造。只要非正式制度能够使跟进制度容身,就可以安排跟进制度。当然跟进制度能够容身并不表明非正式制度已经与跟进制度相融。容身只是相融的初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改造非正式制度。
参与文献:
汪丁丁,《永远徘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双轨运行向目标制度转换时机要得当。跟进式制度变迁有两种选择,一是完全替代本地正在运行的旧制度;二是先让跟进制度与旧制度同时运行,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然后在对比运行中,让跟进制度战胜旧制度。这两种情况都在跟进式制度变迁中有所体现,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对于前者,主要是跟进地区选择什么时候跟进,以替代旧制度,这个时机,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现在主要是分析后一种方法。如果跟进制度不能完全替代旧制度,就应该让旧制度与新制度双轨运行一段时间,以便让微观主体认识跟进制度,同时也可使跟进制度发挥新制度的优势,在运行中击败旧制度,转换的时点是跟进制度边际收益大于旧制度的运行成本。这一点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但是可以根据制度的内生需求、跟进制度完善情况加以综合评估。
4、跟进要动态化和弹性化。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制度是不断完善和升级的。被跟进地区会不断完善制度,推动制度向更高的形态升级。所以跟进地区要及时跟上制度的这种变化,其跟踪方向有两个:一是跟踪被跟进地区的制度变化;二是跟踪跟进制度的本土化情况。通过跟踪这两种变化情况,对跟进制度进行动态化调整,保证跟进制度的先进性。
5、在本地化的制度基础上进行制度再创新。跟进制度本地化是跟进式制度变迁的基本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把这种跟进制度“发扬光大”,即对已经本地化的跟进制度进行适应性的创新。这是跟进制度本地化的重要环节。只有达到了这一环节,跟进式制度变迁就已经证明完全实现的本土化。
6、改造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改造有一定的效果。为了确保跟进制度顺利实施,决策当局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使非正式制度能够接纳正式制度,这种工作就是非正式制度改造。只要非正式制度能够使跟进制度容身,就可以安排跟进制度。当然跟进制度能够容身并不表明非正式制度已经与跟进制度相融。容身只是相融的初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改造非正式制度。
参与文献:
汪丁丁,《永远徘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
下一篇: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