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利遭遇十面埋伏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08
【摘 要 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裁李毅忠在2000年4月看完“中国专利成就展”后,立即“扣留”了本公司搞知识产权的工作人员。他这样表达自己受到的“震撼”:我原来以为外国公司占领的只是今天的中国市场,没想到他们把未来中国的许多技术发展空间也封锁了。
【 正 文 】
中石化和海尔是目前我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每年的申请量分别为400多项,但这仅是跨国公司年申请量的“零头”。
发明专利申请由于技术含量高,成为竞争的焦点。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家专利局累计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为28万多件,其中国内申请占46%,国外申请占54%。在国内申请中,企业申请占17%左右;而国外申请中,企业申请比例高达93%。通过简单的换算,可以发现,15年来,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目前近5万件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国外公司占了60%。我国企业向国外申请的专利更是凤毛麟角,十几年来累计只有2000多件,而日本索尼、日立等公司一年在国外就申请四五千件。
专利申请量少,直接反映出企业专利意识淡薄。
抢夺专利权就是抢夺市场的独占权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曾凡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讲专利的时候都说“重要”,做起来则往往成了“次要”,关键还是没有真正了解专利是什么。
今天,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实行了专利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国际化,“关税壁垒”逐渐拆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要依靠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但必须强调的是,仅仅有创新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将创新纳入专利保护,才能取得市场独占权,从而保障更高层次的创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难以问世,65%不会被利用;38%的化学发明难以问世,30%不会被利用。
在市场经济国家,为了争夺市场,首先要争夺专利。统计显示,世界上销售额最高的公司,恰恰也是专利拥有量最多的。杜邦公司有3.1万件专利,柯达拥有2.7万件,西门子拥有2万件,松下电器每年申请专利高达1万多件,日立公司目前有效的专利达7万件。专利成了跨国公司驰骋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资本。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成体系的,拥有庞大的专业管理队伍,比如索尼公司的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多达400人,杜邦公司拥有60多个知识产权律师。
世界上一些经济、科技强国,同时又是专利强国。如美国每年专利申请达20多万件。
作为世界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专利已成为国际竞争中重要的游戏规则。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就等于拥有了进攻市场的“利矛”;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专利法的周全保护程序又好比是坚实的“盾牌”。攻可为“矛”,守可为“盾”,这是专利的最大特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马连元介绍说,在与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时,外商最关心的是该技术有没有专利保护。意大利一家大公司发现我国某研究所一项水平高、国际市场前景好的应用技术后主动提出要进行合作开发,当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时,意方提出了该项目的专利问题。当时这个项目已通过中科院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但外国人不认成果,只认专利。意方明确表示,如果这个项目不申请专利,将不予合作。该所立即申请了专利,并电告意方。至此,意方与该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为此项目提供了38万美元的入门费和中试费。项目完成后,意方还提供经费帮助该所申请了覆盖欧洲16个国家的专利和美国的专利。随后,美国的9家大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等,纷纷派人前来洽谈合作研究。专利为什么如此重要?这对外商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因为只有取得专利保护,才能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丰厚的利润。而成果,不管获得什么奖,与占领市场份额都没有关系。
然而,由于不熟悉这一游戏规则,中国人已经吃了许多亏。我国拥有地球上90%的稀土铁矿,包括世界上最好的永磁材料——钕铁硼。按说我们独有的资源加上独到的技术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当中国的钕铁硼刚在国际市场上市,就遭到当头捧喝,不但不允许出售,还告我们侵犯了日本和美国公司的专利权。原来,中国科学家和日美科学家都各自独立研制出了钕铁硼,从技术方面讲中国毫不逊色,但我们没有申请专利,而外国人已捷足先登。最后,我们不得不忍痛花了400万美元“冤枉钱”购买了美日的专利许可,以换取在市场上的销售权。还有,我国发明的水稻插秧机被菲律宾人申请了专利,折叠式自行车也被日本人抢先申请了专利。
流失的“科研成果”
企业专利意识淡漠,科研领域又如何呢?
据统计,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占比例为18.8%,略高于企业申请量。但与我们的科研能力相比,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实际情况是,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拱手相让于他人。
——在超导领域,我国的研究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甚至领先,但目前这一领域绝大多数专利申请来自国外。
——在核电方面,我国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核反应堆领域,申请专利的绝大多数是外国人。
——自"863"计划实施至1997年,鉴定的成果总数为1500余项,其中获国内外专利340余项,仅占成果总数的22%。而至1996年底,共有33项专利在授权后因费用问题而终止,占授权专利总数的33%,其中信息、能源和生物领域专利授权后因费用而终止的比例均超过了40%。
——1998年,我国有9892篇论文被收录到国际权威的工程论文索引中,表明其水平不一般,而且工程技术方面的论文绝大部分都可以申请专利。遗憾的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即使按最乐观的比例估算,这些论文中申请专利的也不会超过1/4。
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3万多项,除极小部分申请专利和采取技术秘密方式保护外,大部分没有取得专利保护。这些成果正在通过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讨论等形式公诸于众,慷慨地让全世界共享。
还有一些成果虽然在国内申请了专利,却没有在国外申请,而专利是有地域性的。如果一项发明只在中国申请专利,那么它在别的国家则不受法律保护,这项发明在别国可以无偿使用。
专利意识缘何差?
为什么人们的专利意识仍如此淡薄?接受采访的专家分析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专利制度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欧美专利制度已有数百年历史,而我国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市场竞争尚未深入,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企业还没有彻底地被放到市场竞争中去,还没有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无情。这被认为是制约专利深入人心的最重要原因,大量反面的例子也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一些现今视专利为“命根子”的企业,正是市场竞争中栽了跟头之后才猛醒的。
其次,企业家素质低,短期行为严重,缺乏前瞻性。有这样一个故事:信息产业部曾发文要求所属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加强法制意识,通知发到厂里,厂长大笔一挥“转保卫科酌处”。类似的笑话并非仅见。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吴大建表示,欧美国家的企业大多是私有,他们的研发能力都很强,每取得一点小小的进展,就很快申请专利。法国莱雅公司的化妆品“欧莱雅”,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大量上市,但它十多年前就在中国申请了大量专利——这就是“前瞻性”。而国内企业往往是等到产品都上市了,卖得不错,遭到别人仿冒了,再来申请,缺乏战略考虑。
第三,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研活动不以市场为导向,“为科研而科研”导致重复研究、创新程度不高,科研“奖励”更成为专利申请的羁绊。
国家知识产权局管理协调司司长胡佐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套成
【 正 文 】
中石化和海尔是目前我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每年的申请量分别为400多项,但这仅是跨国公司年申请量的“零头”。
发明专利申请由于技术含量高,成为竞争的焦点。自1985年我国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家专利局累计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为28万多件,其中国内申请占46%,国外申请占54%。在国内申请中,企业申请占17%左右;而国外申请中,企业申请比例高达93%。通过简单的换算,可以发现,15年来,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目前近5万件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国外公司占了60%。我国企业向国外申请的专利更是凤毛麟角,十几年来累计只有2000多件,而日本索尼、日立等公司一年在国外就申请四五千件。
专利申请量少,直接反映出企业专利意识淡薄。
抢夺专利权就是抢夺市场的独占权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曾凡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讲专利的时候都说“重要”,做起来则往往成了“次要”,关键还是没有真正了解专利是什么。
今天,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实行了专利制度,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国际化,“关税壁垒”逐渐拆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要依靠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但必须强调的是,仅仅有创新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将创新纳入专利保护,才能取得市场独占权,从而保障更高层次的创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发明难以问世,65%不会被利用;38%的化学发明难以问世,30%不会被利用。
在市场经济国家,为了争夺市场,首先要争夺专利。统计显示,世界上销售额最高的公司,恰恰也是专利拥有量最多的。杜邦公司有3.1万件专利,柯达拥有2.7万件,西门子拥有2万件,松下电器每年申请专利高达1万多件,日立公司目前有效的专利达7万件。专利成了跨国公司驰骋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资本。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成体系的,拥有庞大的专业管理队伍,比如索尼公司的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多达400人,杜邦公司拥有60多个知识产权律师。
世界上一些经济、科技强国,同时又是专利强国。如美国每年专利申请达20多万件。
作为世界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专利已成为国际竞争中重要的游戏规则。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就等于拥有了进攻市场的“利矛”;而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专利法的周全保护程序又好比是坚实的“盾牌”。攻可为“矛”,守可为“盾”,这是专利的最大特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马连元介绍说,在与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时,外商最关心的是该技术有没有专利保护。意大利一家大公司发现我国某研究所一项水平高、国际市场前景好的应用技术后主动提出要进行合作开发,当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时,意方提出了该项目的专利问题。当时这个项目已通过中科院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但外国人不认成果,只认专利。意方明确表示,如果这个项目不申请专利,将不予合作。该所立即申请了专利,并电告意方。至此,意方与该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为此项目提供了38万美元的入门费和中试费。项目完成后,意方还提供经费帮助该所申请了覆盖欧洲16个国家的专利和美国的专利。随后,美国的9家大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等,纷纷派人前来洽谈合作研究。专利为什么如此重要?这对外商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因为只有取得专利保护,才能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丰厚的利润。而成果,不管获得什么奖,与占领市场份额都没有关系。
然而,由于不熟悉这一游戏规则,中国人已经吃了许多亏。我国拥有地球上90%的稀土铁矿,包括世界上最好的永磁材料——钕铁硼。按说我们独有的资源加上独到的技术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当中国的钕铁硼刚在国际市场上市,就遭到当头捧喝,不但不允许出售,还告我们侵犯了日本和美国公司的专利权。原来,中国科学家和日美科学家都各自独立研制出了钕铁硼,从技术方面讲中国毫不逊色,但我们没有申请专利,而外国人已捷足先登。最后,我们不得不忍痛花了400万美元“冤枉钱”购买了美日的专利许可,以换取在市场上的销售权。还有,我国发明的水稻插秧机被菲律宾人申请了专利,折叠式自行车也被日本人抢先申请了专利。
流失的“科研成果”
企业专利意识淡漠,科研领域又如何呢?
据统计,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占比例为18.8%,略高于企业申请量。但与我们的科研能力相比,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实际情况是,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因为没有申请专利而拱手相让于他人。
——在超导领域,我国的研究一直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甚至领先,但目前这一领域绝大多数专利申请来自国外。
——在核电方面,我国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核反应堆领域,申请专利的绝大多数是外国人。
——自"863"计划实施至1997年,鉴定的成果总数为1500余项,其中获国内外专利340余项,仅占成果总数的22%。而至1996年底,共有33项专利在授权后因费用问题而终止,占授权专利总数的33%,其中信息、能源和生物领域专利授权后因费用而终止的比例均超过了40%。
——1998年,我国有9892篇论文被收录到国际权威的工程论文索引中,表明其水平不一般,而且工程技术方面的论文绝大部分都可以申请专利。遗憾的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即使按最乐观的比例估算,这些论文中申请专利的也不会超过1/4。
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3万多项,除极小部分申请专利和采取技术秘密方式保护外,大部分没有取得专利保护。这些成果正在通过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讨论等形式公诸于众,慷慨地让全世界共享。
还有一些成果虽然在国内申请了专利,却没有在国外申请,而专利是有地域性的。如果一项发明只在中国申请专利,那么它在别的国家则不受法律保护,这项发明在别国可以无偿使用。
专利意识缘何差?
为什么人们的专利意识仍如此淡薄?接受采访的专家分析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专利制度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欧美专利制度已有数百年历史,而我国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市场竞争尚未深入,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企业还没有彻底地被放到市场竞争中去,还没有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无情。这被认为是制约专利深入人心的最重要原因,大量反面的例子也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一些现今视专利为“命根子”的企业,正是市场竞争中栽了跟头之后才猛醒的。
其次,企业家素质低,短期行为严重,缺乏前瞻性。有这样一个故事:信息产业部曾发文要求所属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加强法制意识,通知发到厂里,厂长大笔一挥“转保卫科酌处”。类似的笑话并非仅见。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吴大建表示,欧美国家的企业大多是私有,他们的研发能力都很强,每取得一点小小的进展,就很快申请专利。法国莱雅公司的化妆品“欧莱雅”,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大量上市,但它十多年前就在中国申请了大量专利——这就是“前瞻性”。而国内企业往往是等到产品都上市了,卖得不错,遭到别人仿冒了,再来申请,缺乏战略考虑。
第三,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研活动不以市场为导向,“为科研而科研”导致重复研究、创新程度不高,科研“奖励”更成为专利申请的羁绊。
国家知识产权局管理协调司司长胡佐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一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