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景区成功的奥秘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08
就像“不到长城等于没到过北京”那样,不去华侨城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或世界之窗,便是枉来深圳一趟。这三个景区,已成为深圳市旅游业标志性、支撑性的吸引物。
1989年11月开业的锦绣中华,引起轰动,1亿元的投资当年回收。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民俗村于1991年10月开业,再掀热潮,1年半后又收回了1.1亿元的投资。接着以5.8亿元兴建世界之窗,1994年6月开业,又创辉煌,预计2年半收回投资。它们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时绿化美化了深圳湾畔一大片土地。
深圳三景区的成功,引发了全国性的人造景点热。然而,群起仿效的结果,盛衰各异,成败不一。
为探其究竟,我们南下深圳,一头扎进这三处景点,观察,座谈,讨教,查阅资料、数据,做了一番调查。
事实和许多资料说明,深圳三景区的成功,来源于下述几个因素:
一、天时地利:丰茂的客源市场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腾飞需要以发展旅游业来催化,旅游开发又要以经济繁荣为依托。选择旅游开发作为深圳新区华侨城建设的切入点,这一重大举措一开始便是企业行为,其投资和经营主体是香港中旅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海内外客源和信息网络,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正确的开发思路和畅通的客源输入渠道,这一切形成了境内境外优势互补之态势,构成旅游开发的强有力的先天依托。此为天时。
毗邻香港,近年又有72小时免签入境的特殊政策;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这里人口稠密,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高,旅游需求旺盛。深圳市本地即有300余万居民和长驻人口,工薪阶层月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还有每年500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差人员和观光客。
近几年交通发展迅速。至1994年底,深圳机场已有48条航线,每周520次航班;客运港每天进出轮船120次航班;铁路每天进出客车60班次;广深高速公路和准高速铁路开通后,广州至深圳,汽车1小时,火车1.5小时即可到达。
深圳市内通过三景区所在的华侨城路段,有26条中巴线路,7条大巴线路。此外还有数十条不固定巴士的线路。至于的士,招手即是。这里每小时的往返车流量为2440辆,交通十分便捷,可进入性良好。此为地利。
来这里的游客构成,据世界之窗的周末抽样调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约占50%,外省游客约占20%,本地居民约占15%,海外游客约占15%。
我们现场截取3月上旬非周末一天的游客量:锦绣中华3400余人,民俗村4700余人,世界公园13000余人,合计21100余人次。据称这是通常状态。1994年10月1日,三景区游人高达7万人次。1995年春节6天共接待45万人次,其中境外客近10万人次。1994年共接待671万人次,比1993年的621万增加8%。若以人天平均消费100元计算,全年总收入约7亿元,其经济效益可为全国人造旅游景区之冠。
二、规划先行:跟着市场走
全国知名的“深圳速度”,数月内即高楼平地迭起。可是当初华侨城这块荒芜之地获准开发之后,却半年不见动静,令人纳闷。殊不知此时一个高层次的专家组正紧锣密鼓地运筹帷幄,精心编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先后有数百位海内外专家参与论证。决策层强调,规划一定要看得远,起点高,求独创,有特色,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以“世界第一流”为规划的目标。
要兴建能强烈吸引游客的旅游景区,这里没有现成的旅游资源,只有凭“空”造出一批景点来。造什么?怎么造?高层决策者的思路是,从客源市场的需求中寻找答案。他们瞄准了两个600万。一是600万作为香港居民的中国人,二是每年来港旅游的600万世界各国旅游者;此外还有本市居民和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人需要形象地认识自己,外国人希望集中地了解中国。海外人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国人需要了解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主题由此确定,先后产生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村和世界之窗的蓝图。“一步跨进历史,一天畅游中国”、“您给我一天时间,我给您一个世界”,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这两句宣传口号,正是策划者总体构思的概括。
这里的总策划者是资深的旅游专家、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马志民。我们遇到的工作人员都说,非常佩服马总的“直感”,他一下子就看准了这个项目。其实“直感”并非主观臆想,而是来自马总对于海内外旅游市场的透彻了解和把握,来自他建立在对世界各地旅游景观仔细观察和潜心研究基础上的理性判断。用华侨城旅游部一位管理人员的话说,策划和规划的思路是“跟着市场走”。
作为旅游产品主体的景区,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从总体布局,到每一座建筑、雕塑、庭园、小径,以至指路牌、路灯柱、小商亭、休息椅、电话亭、垃圾箱、洗手间和花草树木,无不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其造型、色彩和竹木草石自然材料的选用,都力求同景区的主体浑然一体。每个小区的背景音乐也随景而异;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传来悦耳的“鸟啼”,这个精心配置的音响效果几乎骗过我们的耳朵。使人感到他们是在悉心追求产品的整体和谐与完美,是在潜心营造一种愉悦游客身心的氛围。这种氛围正是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不可或缺的。
把游览观光活动推向高潮的是每晚艺术大游行和中心剧场演出,以及各种不定时的节庆活动。这是这一旅游产品最为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是产品不可分割的动态部件。民俗歌舞,民族服饰,编钟演奏,以及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的土风歌舞,五彩缤纷,淋漓尽致。许多游客都要等到晚上看完演出才兴尽而去。这种动静结合的产品结构大大提高了观赏效果,也使大批游客留在华侨城的饭店过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效益。
旅游规划讲求行、游、住、食、购、娱诸要素的配套。除景区内的小配套外,还有景区周围的大配套。他们采取的是成片开发,分期建设。除了这三大景区外,已建的还有华夏艺术中心、杜鹃山雕塑公园、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艺苑酒店、新桥酒店、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和华侨城中国旅行社。正在建的有沙河酒店和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中旅广场。这是个花园广场,它将景区前宽阔的深南大道的车道改入地下,地面建成长达数里的步行街、世界风味美食街、现代化超级购物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和酒店等。此外,拟建的还有深圳湾度假村、保龄球馆、港澳客运码头、华侨城医院和深圳湾俱乐部等。按照《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2004)年》的构想,华侨城不仅是一个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文化旅游区,而且是深圳的“示范开发区”,将为深圳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种超前的、崭新的现代生活的模式。
他们的经验是:“规划就是财富”。我们要补充的是:科学的规划是成功的先导。规划的先导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它的效益必须经过若干时日才能逐步显露,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有误解和阻力。这就要准确把握市场的走向,使规划和财富同步实现。
三、经营管理:科学+文化+人情味
管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员工的管理,二是对景区的管理。后者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服务上。而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他们的经验是治事(管理景区)先治人(管理好员工),治人先治规(各项规章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因为科学就是切合实际。他们实行分片负责、三位一体、记分考核的管理制度,将景区依自然地形划分成片,每片为一管理组。各组将景点管理、环卫管理、洗手间管理三者合一,分工不分家,奖罚分明。同时实行记分考核制,将各工种的劳务分解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如将环卫的劳务分解为“考
1989年11月开业的锦绣中华,引起轰动,1亿元的投资当年回收。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民俗村于1991年10月开业,再掀热潮,1年半后又收回了1.1亿元的投资。接着以5.8亿元兴建世界之窗,1994年6月开业,又创辉煌,预计2年半收回投资。它们不仅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时绿化美化了深圳湾畔一大片土地。
深圳三景区的成功,引发了全国性的人造景点热。然而,群起仿效的结果,盛衰各异,成败不一。
为探其究竟,我们南下深圳,一头扎进这三处景点,观察,座谈,讨教,查阅资料、数据,做了一番调查。
事实和许多资料说明,深圳三景区的成功,来源于下述几个因素:
一、天时地利:丰茂的客源市场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腾飞需要以发展旅游业来催化,旅游开发又要以经济繁荣为依托。选择旅游开发作为深圳新区华侨城建设的切入点,这一重大举措一开始便是企业行为,其投资和经营主体是香港中旅集团。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海内外客源和信息网络,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正确的开发思路和畅通的客源输入渠道,这一切形成了境内境外优势互补之态势,构成旅游开发的强有力的先天依托。此为天时。
毗邻香港,近年又有72小时免签入境的特殊政策;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这里人口稠密,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高,旅游需求旺盛。深圳市本地即有300余万居民和长驻人口,工薪阶层月收入人均超过1000元,还有每年500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差人员和观光客。
近几年交通发展迅速。至1994年底,深圳机场已有48条航线,每周520次航班;客运港每天进出轮船120次航班;铁路每天进出客车60班次;广深高速公路和准高速铁路开通后,广州至深圳,汽车1小时,火车1.5小时即可到达。
深圳市内通过三景区所在的华侨城路段,有26条中巴线路,7条大巴线路。此外还有数十条不固定巴士的线路。至于的士,招手即是。这里每小时的往返车流量为2440辆,交通十分便捷,可进入性良好。此为地利。
来这里的游客构成,据世界之窗的周末抽样调查: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约占50%,外省游客约占20%,本地居民约占15%,海外游客约占15%。
我们现场截取3月上旬非周末一天的游客量:锦绣中华3400余人,民俗村4700余人,世界公园13000余人,合计21100余人次。据称这是通常状态。1994年10月1日,三景区游人高达7万人次。1995年春节6天共接待45万人次,其中境外客近10万人次。1994年共接待671万人次,比1993年的621万增加8%。若以人天平均消费100元计算,全年总收入约7亿元,其经济效益可为全国人造旅游景区之冠。
二、规划先行:跟着市场走
全国知名的“深圳速度”,数月内即高楼平地迭起。可是当初华侨城这块荒芜之地获准开发之后,却半年不见动静,令人纳闷。殊不知此时一个高层次的专家组正紧锣密鼓地运筹帷幄,精心编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先后有数百位海内外专家参与论证。决策层强调,规划一定要看得远,起点高,求独创,有特色,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以“世界第一流”为规划的目标。
要兴建能强烈吸引游客的旅游景区,这里没有现成的旅游资源,只有凭“空”造出一批景点来。造什么?怎么造?高层决策者的思路是,从客源市场的需求中寻找答案。他们瞄准了两个600万。一是600万作为香港居民的中国人,二是每年来港旅游的600万世界各国旅游者;此外还有本市居民和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人需要形象地认识自己,外国人希望集中地了解中国。海外人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国人需要了解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主题由此确定,先后产生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村和世界之窗的蓝图。“一步跨进历史,一天畅游中国”、“您给我一天时间,我给您一个世界”,锦绣中华和世界之窗的这两句宣传口号,正是策划者总体构思的概括。
这里的总策划者是资深的旅游专家、香港中旅集团总经理马志民。我们遇到的工作人员都说,非常佩服马总的“直感”,他一下子就看准了这个项目。其实“直感”并非主观臆想,而是来自马总对于海内外旅游市场的透彻了解和把握,来自他建立在对世界各地旅游景观仔细观察和潜心研究基础上的理性判断。用华侨城旅游部一位管理人员的话说,策划和规划的思路是“跟着市场走”。
作为旅游产品主体的景区,针对游客的心理需求,从总体布局,到每一座建筑、雕塑、庭园、小径,以至指路牌、路灯柱、小商亭、休息椅、电话亭、垃圾箱、洗手间和花草树木,无不精心设计,精雕细琢。其造型、色彩和竹木草石自然材料的选用,都力求同景区的主体浑然一体。每个小区的背景音乐也随景而异;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传来悦耳的“鸟啼”,这个精心配置的音响效果几乎骗过我们的耳朵。使人感到他们是在悉心追求产品的整体和谐与完美,是在潜心营造一种愉悦游客身心的氛围。这种氛围正是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不可或缺的。
把游览观光活动推向高潮的是每晚艺术大游行和中心剧场演出,以及各种不定时的节庆活动。这是这一旅游产品最为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是产品不可分割的动态部件。民俗歌舞,民族服饰,编钟演奏,以及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的土风歌舞,五彩缤纷,淋漓尽致。许多游客都要等到晚上看完演出才兴尽而去。这种动静结合的产品结构大大提高了观赏效果,也使大批游客留在华侨城的饭店过夜,提高了产品的附加效益。
旅游规划讲求行、游、住、食、购、娱诸要素的配套。除景区内的小配套外,还有景区周围的大配套。他们采取的是成片开发,分期建设。除了这三大景区外,已建的还有华夏艺术中心、杜鹃山雕塑公园、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艺苑酒店、新桥酒店、旅游商品开发公司和华侨城中国旅行社。正在建的有沙河酒店和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中旅广场。这是个花园广场,它将景区前宽阔的深南大道的车道改入地下,地面建成长达数里的步行街、世界风味美食街、现代化超级购物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和酒店等。此外,拟建的还有深圳湾度假村、保龄球馆、港澳客运码头、华侨城医院和深圳湾俱乐部等。按照《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2004)年》的构想,华侨城不仅是一个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文化旅游区,而且是深圳的“示范开发区”,将为深圳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种超前的、崭新的现代生活的模式。
他们的经验是:“规划就是财富”。我们要补充的是:科学的规划是成功的先导。规划的先导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它的效益必须经过若干时日才能逐步显露,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有误解和阻力。这就要准确把握市场的走向,使规划和财富同步实现。
三、经营管理:科学+文化+人情味
管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员工的管理,二是对景区的管理。后者主要体现在对游客的服务上。而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他们的经验是治事(管理景区)先治人(管理好员工),治人先治规(各项规章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因为科学就是切合实际。他们实行分片负责、三位一体、记分考核的管理制度,将景区依自然地形划分成片,每片为一管理组。各组将景点管理、环卫管理、洗手间管理三者合一,分工不分家,奖罚分明。同时实行记分考核制,将各工种的劳务分解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如将环卫的劳务分解为“考
上一篇:旅游业中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下一篇:如何整合红色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