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代码与政治的非理性化、现实主义倾向(8)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頁 3-15。
59 《孟子‧公孫丑上》。
60 《周易略例‧明象》。
61 《遺書》,第十五卷。
62 參見金春峰:〈月令圖式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特點及其對科學、哲學的影響〉,收入《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頁110-149。
63 參見張岱年:〈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載《理論月刊》(1987年第1期)。
64 參見樊綱:〈中華文化,理性化制度與經濟發展〉,載《二十一世紀》(1994年 4月號)。
65 wittfogel. karl, oriental despot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7), 13-26.
66 lucian w. pye ,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6-24.
67 lucian w. pye ,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 cambridge, massachustts :oelgeschager, gunn & hain, publishers, inc, 1981), 6.
68 在對於人治和法治的偏好調查中,偏好人治的人佔9.3%,偏好制度的人佔21.4%,偏好既要人也要制度的人佔61.9%。嚴格來講,中國公民的這種態度正處於從傳統的人治向現代的法治轉變的過程之中,即具有一種不徹底的法治意識。在對於政治改革目標的看法的調查當中,取向於政策性的目標,即政府廉潔、消除官僚主義、實行黨政分開、保障公民自由和權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決領導人接班問題的人佔80.8%,取向於制度性目標的人只佔14.5%。這一結果也表示中國公民仍然有很強的非制度取向而不是制度取向。 參見張明澍:《中國政治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頁34-48。
69 參見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頁32-44。
70 jack gray, "china:communism and confucianism", in archie brown and jack gray ed. ,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ommunist states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1979), 200.
71 lucian w. 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83-184.
72 lucian w. pye , ibid, 92.
73 jack gray, ibid: 201.
74 lucian w. pye, the mandarine and the cadre:china’s political cultures (michigan: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8), 138-139.
75 從1988年到1989年進行的「中國公民政治質素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有將近一半的人(46.6%)對政治持「敬」的態度,明確地認為政治「是一件好事情」;有63.4%的人對政治給予積極的評價。有49.5%的人對政治持「遠之」的態度,認為對待政治的最好態度是盡可能少參與或者不介入;對選舉人民代表抱著積極態度的人只有 21.7%。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在對政治「敬而遠之」的兩極中,「敬」是觀念上的,「遠之」是行為上的。參見張明澍,同上書,頁125-139。
76 lucian w. pye, ibid, pp. 80-86。
77 參見何光瀘、許志偉主編:同上書,頁470-499。
78 《莊子‧大宗師》。
79 同上。
80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頁 400。
81 孫隆基:同上書,頁 427-430。
82 參見,鄭春苗:同上書,頁42-46。
83 【韓】徐鎮英:〈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漢城),1992年冬季號,頁 95。
84 【韓】徐鎮英:同上,頁 97。
85 本來指在資本主義國家當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時(戰爭等)過高的價格現貨成交稀缺商品的市場。後來在社會主義國家裏,指不是按照國營計劃市場和競爭市場的方式和原則進行的,而是靠關係或「後門」進行交易的市場。比如,在前蘇聯,國營經濟被稱為「紅市場」,自由市場被稱為「黑市場」,而那種靠關係或「後門」購買商品的交易方式則被稱為「灰市場」。參見姚永抗等主編:《當代新術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頁 214;金哲等編:《新學科辭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頁591。
86 參見丁曉強等:《鄧少平與中國文化現代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頁274-280。
87 參見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頁 161-165。
88 參見【韓】徐鎮英:《現代中國政治論》(漢城:nanam出版社,1997),頁45-49。
89 susan shir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industrial reform", in victor nee eds., 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51。
90 參見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頁 238-244。
91 參見劉夢溪,〈社會變革中的文化制衡──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另一種反省〉,載:《二十一世紀》(1992年 4月號),頁29-30。
59 《孟子‧公孫丑上》。
60 《周易略例‧明象》。
61 《遺書》,第十五卷。
62 參見金春峰:〈月令圖式與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特點及其對科學、哲學的影響〉,收入《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頁110-149。
63 參見張岱年:〈中國傳統哲學的批判繼承〉,載《理論月刊》(1987年第1期)。
64 參見樊綱:〈中華文化,理性化制度與經濟發展〉,載《二十一世紀》(1994年 4月號)。
65 wittfogel. karl, oriental despot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7), 13-26.
66 lucian w. pye ,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6-24.
67 lucian w. pye ,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 cambridge, massachustts :oelgeschager, gunn & hain, publishers, inc, 1981), 6.
68 在對於人治和法治的偏好調查中,偏好人治的人佔9.3%,偏好制度的人佔21.4%,偏好既要人也要制度的人佔61.9%。嚴格來講,中國公民的這種態度正處於從傳統的人治向現代的法治轉變的過程之中,即具有一種不徹底的法治意識。在對於政治改革目標的看法的調查當中,取向於政策性的目標,即政府廉潔、消除官僚主義、實行黨政分開、保障公民自由和權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決領導人接班問題的人佔80.8%,取向於制度性目標的人只佔14.5%。這一結果也表示中國公民仍然有很強的非制度取向而不是制度取向。 參見張明澍:《中國政治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頁34-48。
69 參見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頁32-44。
70 jack gray, "china:communism and confucianism", in archie brown and jack gray ed. ,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ommunist states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1979), 200.
71 lucian w. 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83-184.
72 lucian w. pye , ibid, 92.
73 jack gray, ibid: 201.
74 lucian w. pye, the mandarine and the cadre:china’s political cultures (michigan: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88), 138-139.
75 從1988年到1989年進行的「中國公民政治質素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有將近一半的人(46.6%)對政治持「敬」的態度,明確地認為政治「是一件好事情」;有63.4%的人對政治給予積極的評價。有49.5%的人對政治持「遠之」的態度,認為對待政治的最好態度是盡可能少參與或者不介入;對選舉人民代表抱著積極態度的人只有 21.7%。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在對政治「敬而遠之」的兩極中,「敬」是觀念上的,「遠之」是行為上的。參見張明澍,同上書,頁125-139。
76 lucian w. pye, ibid, pp. 80-86。
77 參見何光瀘、許志偉主編:同上書,頁470-499。
78 《莊子‧大宗師》。
79 同上。
80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3),頁 400。
81 孫隆基:同上書,頁 427-430。
82 參見,鄭春苗:同上書,頁42-46。
83 【韓】徐鎮英:〈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漢城),1992年冬季號,頁 95。
84 【韓】徐鎮英:同上,頁 97。
85 本來指在資本主義國家當市場需求大於供給時(戰爭等)過高的價格現貨成交稀缺商品的市場。後來在社會主義國家裏,指不是按照國營計劃市場和競爭市場的方式和原則進行的,而是靠關係或「後門」進行交易的市場。比如,在前蘇聯,國營經濟被稱為「紅市場」,自由市場被稱為「黑市場」,而那種靠關係或「後門」購買商品的交易方式則被稱為「灰市場」。參見姚永抗等主編:《當代新術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頁 214;金哲等編:《新學科辭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頁591。
86 參見丁曉強等:《鄧少平與中國文化現代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頁274-280。
87 參見謝慶奎主編:《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頁 161-165。
88 參見【韓】徐鎮英:《現代中國政治論》(漢城:nanam出版社,1997),頁45-49。
89 susan shirk,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industrial reform", in victor nee eds., 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51。
90 參見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頁 238-244。
91 參見劉夢溪,〈社會變革中的文化制衡──對五四文化啟蒙的另一種反省〉,載:《二十一世紀》(1992年 4月號),頁29-30。
上一篇: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
下一篇:左翼文化保守主义及其敌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