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考察(7)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生存空間。至於家人說安岳遠隔千山萬水,她說現在交通非常方便,所以她託我一定說服她父母放她回去。可她父母並未聽從我的勸說而是聽從了其親友的意見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先後把她嫁給過兩個婆家。這幾年我雖身處成都,但心裡時常惦記著她,每當遇見她們村的人都會問及姑娘的情況。去年,聽一位村民講,姑娘因兩次與父母包辦的婆家離婚而歸,並發誓終身不嫁。女兒的言行使父母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的俗制和家鄉的經濟已不能再滿足年青的一代了,我們既然尋找不到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給她,又何苦不成全她自己尋找到的一切呢?經過深思熟慮,他們發電報叫安岳的女婿把女兒接走了。再如,鹽源縣大河鄉有個村產鋅礦,一位內地漢族老板來村上開採,村裡的彝族男女青年都去工地打工掙錢。二十歲的阿吉莫姑娘去後不久即跟老板一起返城了。一年後她回來時不僅整個人穿著打扮變了,還給家裡帶
來了好些錢物。在家探親兩個月後她又走了,村裡有幾個姑娘也同她一道走了。事後有人問姑娘的父親:你怎麼讓女兒遠走他鄉,也不怕人說閒話?他回答:女兒終歸得嫁人,讓她在窮山溝裡受苦,不如讓她遠走他鄉去掙錢、過得好。
上述這些例子顯然目前在涼山彝區還無法讓大多數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所接受,許多為人父母的人都還強烈反對子女與其他民族通婚,更不用說讓女兒遠走異國他鄉,嫁給老外和異族,但這畢竟是事實婚姻,並且此種發展趨勢越來越強烈,它集中反映了商品經濟衝擊下青年一代彝人傳統的價值觀和婚姻觀的天平開始大幅度與老一輩難以相一致地向另一方向傾斜,即由過去重血統、重家支轉移到了重實惠、重個人。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彝族婚姻文化總的情況為其變遷最為重要的是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在城鎮中有所反映,而是表現出城鎮和農村均在巨變,並且婚變中的主角不再只是男性而是被越來越多的女性所取代。這使得涼山彝族在近二十年來的婚姻變遷過程中不得不由民改後通過婚姻當事人中以約束女性來保全傳統的行為轉入以約束男性來極力維係傳統婚姻文化的新狀況。在改革開放大潮衝擊下女性以極大的熱情,無論是城鎮或是農村的女性,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聽命於傳統,而是廣泛地、大範圍地、大膽地自主婚配,並通過婚姻渠道改變自身的處境和提高生活質量。面對新時期出現的這種洪水般的女性參與婚變潮流,家庭和家支再也無力抵抗,它們只好承認現實,隨機應變地放棄對女性的約束(重新推出「女子最終是要出嫁的,是屬於別人的,而兒子是自己的根」的理論),繼而反過來又對男性強加管制和嚴格要求,以致於在各種婚姻文化模式對涼山彝族傳統婚姻文化猛烈衝擊的今天,千方百計通過約束男性來保全本族的傳統婚制。家庭和家支對婚姻當事人約束的轉變是因為彝族男性與女性相比,他們往往不能像女性那樣,可以「出嫁」另擇居地達到逃避傳統文化圈的目的,所以他們只能留在當地,與傳統共處。即便是通過自己採取自主、現代或開放的行為努力爭得的婚姻,也不得不把它帶回當地與傳統朝夕相處,並且在傳統氛圍中某某適應傳統後又目覺不自覺地順應傳統改變自我。因此,在這場婚姻大變革中男性因種種因素所致,無法與女性那樣表現得突出。另外,由於集體所有制的弊端使得彝族家庭和家支得以重現歷史舞台,雖然土地等生產資料仍屬集體所有,但家庭通過承包責任制,重新獲得了對生產資料的使用權和組織經營生產的權力。即便是當前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也還未能打破涼山彝族以家庭或家支為中心的經營割據。家庭在經濟中的顯要地位,使人們對家庭和家支的重視程度反而有增無減,作為家庭和家支的基礎的婚姻也因此而倍受人們關注。目前,涼山彝族的家庭和家支又重新成為既是勞動的組織,又是經營的單位,是經營與消費的統一體。這種新的改變便家庭和家支在個人生活中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它對個人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言而喻也遠比過去有所增強。就拿婚姻的主宰權來講‧婚姻的當事人是男女雙方,家庭和家支雖有很大干預力,但無法定權利,法律不承認家庭和家支是婚姻的參與者,它對婚姻的控制只不過是影響而已,但畢竟近二十年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彝族家庭和家支在婚姻中的干預力量是有所升溫的,一方面許多原有婚俗隨經濟條件好轉、政治環境寬鬆而復興,使家庭和家支的作用更直接。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前,彝族婚俗中的相親、定婚、婚禮等習俗已日趨淡薄,可近年來又開始講究起來、排場起來,因此,家庭和家支的資助和出面應酬往往成為婚事成否的關鍵。另一方面,由於家庭和家支在新的歷史時期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經濟實體,婚姻嫁娶也就將對家庭和家支加強了對兒女、族人婚姻的控制。
從現今涼山彝族婚姻文化來看,家庭和家支仍又扮演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家庭和家支成員的職業狀況和經濟狀況都對人們的婚姻觀念和婚姻行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比如城鎮彝族相對農村彝族而言,職業主要分布在非農業部門,其經濟狀況較好,所以家庭和家支對婚姻的干預度也自然較農村弱得多。這就是說,現今涼山彝族中由於家庭和家支成員職業狀況、經濟類型和經濟狀況不同,對婚姻自主的態度、擇偶的標準十夫妻關係的維持以及各種婚姻價值觀念都各不相同,然而,不論當前涼山彝族婚姻文化表現出的內容、形式怎樣,但它已向世人昭示,這就是二十世紀末期涼山彝族的婚姻文化。
2、具體變化及特點
通婚範圍。本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上地承包責任制和市場經濟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涼山彝族的通婚範圍隨之有所更大的變化。僅就筆者所掌握的情況加以分析,認為涼山彝族正在由傳統通婚範圍向跨等級、跨地域、跨民族、乃至於涉外婚的方向急速發展,其表現主要是,涉外婚是改革開放後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朋友紛紛前來中國留學、經商、旅游等,涼山彝族青年也有機會進入大、中城市學習、經商和旅游,二者青年通過互動、接觸,進而產生感情、發展為締婚。這類婚姻的最大特點,即雙方均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彼此容易溝通文化思想,並且成為雙方國度、地域、民族和文化之間增進了解、縮短距離的橋梁和紐帶。涉足此類婚姻領域中的彝族青年一般城鎮彝族居多,並且女性彝族居多,其中95%以上人員屬大專學歷。到目前為止,涼山已有十幾位女性和幾位男性與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維也納、比利時等國聯姻。涼山彝族跨省與國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廣泛通婚同樣普遍發生在改革開放後,並且已由男性居多的發展態勢轉變為女性居多的發展趨勢,如今他們已與國內蒙、藏、維、哈、滿、回、傣、黎等東西南北中的民族聯姻。總之,跨民族通婚已成為涼山城鄉彝族均有不斷湧現的趨勢,但作為男女雙方彼此認識和相互了解的途徑卻又各自有所區別。一般城鎮彝人表現為同志、同事、同學等具有一定文化著之間締婚者較多,鄉村則因土地承包責任制和市場經濟後,彝族青年與本鄉、本鎮、本縣、本州內漢族交往機會增多,締婚數量也隨之增加。現今,由於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已逐漸轉變為跨民族婚、跨等級婚和跨地域婚的發展趨勢,所以姑舅表優先婚的傳統婚制也就不得不遭受削弱。
擇偶條件。擇偶觀是從婚姻動機、目的和態度派生出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擇偶條件不同,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擇偶條件。80年代以來的涼山彝族擇偶已打破傳統,首先考慮雙方感情,其次看經濟狀況、地域條件,就是過去被人看不起的阿加、呻西等級和 「不治家庭」,只要生活條件優越,個人品德好、有才能,擇偶也己容易得多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在涼山以不可阻擋之勢衝擊著包括等級婚姻在內的陳
來了好些錢物。在家探親兩個月後她又走了,村裡有幾個姑娘也同她一道走了。事後有人問姑娘的父親:你怎麼讓女兒遠走他鄉,也不怕人說閒話?他回答:女兒終歸得嫁人,讓她在窮山溝裡受苦,不如讓她遠走他鄉去掙錢、過得好。
上述這些例子顯然目前在涼山彝區還無法讓大多數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所接受,許多為人父母的人都還強烈反對子女與其他民族通婚,更不用說讓女兒遠走異國他鄉,嫁給老外和異族,但這畢竟是事實婚姻,並且此種發展趨勢越來越強烈,它集中反映了商品經濟衝擊下青年一代彝人傳統的價值觀和婚姻觀的天平開始大幅度與老一輩難以相一致地向另一方向傾斜,即由過去重血統、重家支轉移到了重實惠、重個人。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彝族婚姻文化總的情況為其變遷最為重要的是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僅在城鎮中有所反映,而是表現出城鎮和農村均在巨變,並且婚變中的主角不再只是男性而是被越來越多的女性所取代。這使得涼山彝族在近二十年來的婚姻變遷過程中不得不由民改後通過婚姻當事人中以約束女性來保全傳統的行為轉入以約束男性來極力維係傳統婚姻文化的新狀況。在改革開放大潮衝擊下女性以極大的熱情,無論是城鎮或是農村的女性,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聽命於傳統,而是廣泛地、大範圍地、大膽地自主婚配,並通過婚姻渠道改變自身的處境和提高生活質量。面對新時期出現的這種洪水般的女性參與婚變潮流,家庭和家支再也無力抵抗,它們只好承認現實,隨機應變地放棄對女性的約束(重新推出「女子最終是要出嫁的,是屬於別人的,而兒子是自己的根」的理論),繼而反過來又對男性強加管制和嚴格要求,以致於在各種婚姻文化模式對涼山彝族傳統婚姻文化猛烈衝擊的今天,千方百計通過約束男性來保全本族的傳統婚制。家庭和家支對婚姻當事人約束的轉變是因為彝族男性與女性相比,他們往往不能像女性那樣,可以「出嫁」另擇居地達到逃避傳統文化圈的目的,所以他們只能留在當地,與傳統共處。即便是通過自己採取自主、現代或開放的行為努力爭得的婚姻,也不得不把它帶回當地與傳統朝夕相處,並且在傳統氛圍中某某適應傳統後又目覺不自覺地順應傳統改變自我。因此,在這場婚姻大變革中男性因種種因素所致,無法與女性那樣表現得突出。另外,由於集體所有制的弊端使得彝族家庭和家支得以重現歷史舞台,雖然土地等生產資料仍屬集體所有,但家庭通過承包責任制,重新獲得了對生產資料的使用權和組織經營生產的權力。即便是當前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也還未能打破涼山彝族以家庭或家支為中心的經營割據。家庭在經濟中的顯要地位,使人們對家庭和家支的重視程度反而有增無減,作為家庭和家支的基礎的婚姻也因此而倍受人們關注。目前,涼山彝族的家庭和家支又重新成為既是勞動的組織,又是經營的單位,是經營與消費的統一體。這種新的改變便家庭和家支在個人生活中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它對個人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言而喻也遠比過去有所增強。就拿婚姻的主宰權來講‧婚姻的當事人是男女雙方,家庭和家支雖有很大干預力,但無法定權利,法律不承認家庭和家支是婚姻的參與者,它對婚姻的控制只不過是影響而已,但畢竟近二十年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彝族家庭和家支在婚姻中的干預力量是有所升溫的,一方面許多原有婚俗隨經濟條件好轉、政治環境寬鬆而復興,使家庭和家支的作用更直接。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前,彝族婚俗中的相親、定婚、婚禮等習俗已日趨淡薄,可近年來又開始講究起來、排場起來,因此,家庭和家支的資助和出面應酬往往成為婚事成否的關鍵。另一方面,由於家庭和家支在新的歷史時期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經濟實體,婚姻嫁娶也就將對家庭和家支加強了對兒女、族人婚姻的控制。
從現今涼山彝族婚姻文化來看,家庭和家支仍又扮演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家庭和家支成員的職業狀況和經濟狀況都對人們的婚姻觀念和婚姻行為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比如城鎮彝族相對農村彝族而言,職業主要分布在非農業部門,其經濟狀況較好,所以家庭和家支對婚姻的干預度也自然較農村弱得多。這就是說,現今涼山彝族中由於家庭和家支成員職業狀況、經濟類型和經濟狀況不同,對婚姻自主的態度、擇偶的標準十夫妻關係的維持以及各種婚姻價值觀念都各不相同,然而,不論當前涼山彝族婚姻文化表現出的內容、形式怎樣,但它已向世人昭示,這就是二十世紀末期涼山彝族的婚姻文化。
2、具體變化及特點
通婚範圍。本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上地承包責任制和市場經濟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涼山彝族的通婚範圍隨之有所更大的變化。僅就筆者所掌握的情況加以分析,認為涼山彝族正在由傳統通婚範圍向跨等級、跨地域、跨民族、乃至於涉外婚的方向急速發展,其表現主要是,涉外婚是改革開放後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朋友紛紛前來中國留學、經商、旅游等,涼山彝族青年也有機會進入大、中城市學習、經商和旅游,二者青年通過互動、接觸,進而產生感情、發展為締婚。這類婚姻的最大特點,即雙方均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彼此容易溝通文化思想,並且成為雙方國度、地域、民族和文化之間增進了解、縮短距離的橋梁和紐帶。涉足此類婚姻領域中的彝族青年一般城鎮彝族居多,並且女性彝族居多,其中95%以上人員屬大專學歷。到目前為止,涼山已有十幾位女性和幾位男性與美國、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維也納、比利時等國聯姻。涼山彝族跨省與國內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廣泛通婚同樣普遍發生在改革開放後,並且已由男性居多的發展態勢轉變為女性居多的發展趨勢,如今他們已與國內蒙、藏、維、哈、滿、回、傣、黎等東西南北中的民族聯姻。總之,跨民族通婚已成為涼山城鄉彝族均有不斷湧現的趨勢,但作為男女雙方彼此認識和相互了解的途徑卻又各自有所區別。一般城鎮彝人表現為同志、同事、同學等具有一定文化著之間締婚者較多,鄉村則因土地承包責任制和市場經濟後,彝族青年與本鄉、本鎮、本縣、本州內漢族交往機會增多,締婚數量也隨之增加。現今,由於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已逐漸轉變為跨民族婚、跨等級婚和跨地域婚的發展趨勢,所以姑舅表優先婚的傳統婚制也就不得不遭受削弱。
擇偶條件。擇偶觀是從婚姻動機、目的和態度派生出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擇偶條件不同,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擇偶條件。80年代以來的涼山彝族擇偶已打破傳統,首先考慮雙方感情,其次看經濟狀況、地域條件,就是過去被人看不起的阿加、呻西等級和 「不治家庭」,只要生活條件優越,個人品德好、有才能,擇偶也己容易得多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在涼山以不可阻擋之勢衝擊著包括等級婚姻在內的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