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11)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1-20
(1)在富民与富县的关系上,要把富民作为富县的基础和前提。要牢固确立“民 富才能县强”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的财源来自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县也不可能富,即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所以苏北县域政府要充分发其服务功 能,尽可能减轻和规范投资创业者的税费负担,降低投资创业的成本,让投资者有利可 图,营造能够充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2)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要由过去政府发动为主转变为民间发动为主,把县域经济的发动类型定位在民间发动型。即苏北县域政府对发展县域经济要从计划经济的旧观 念中走出来,不要习惯于把自己当作经济发动的主体,当作“运动员”,而要适应的有 效载体,最大限度地放宽民资进入的领域,让民资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运动员”。
(3)在政府职能上,要由过去管理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建立服务型政府。即政 府要彻底改革过去以管制和审批为基本特征的管理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不随意干预市 场,而是规范和保护市场的自由竞争,使资源配置市场真正起基础性作用,让民资经济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由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以此刺激民众的投资兴趣,调动民众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政府职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保证。
(4)在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要还权于民。目前,在苏北县域经济内乡村 集体经济还存在相当一部分政企不分,还是乡镇府或村委会在控制着,这种状况直接导致集体经济的萎缩,使农村“双层经营”无法真正建立起来,即无法为农户经营、个体经济提供有效的服务,最终使大量的个体经济、农户经济得不到必要的社会化服务而举 步维艰。因此,要深化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还权于民,对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以及为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促进个体经济、农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3.4 推进县域小城镇建设的政策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内引外联,接受城市辐射,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联动、互动 的支撑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县域经济的集化过程、拓展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 以及为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苏北县域经济的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出发,苏北县域小城镇的建设应采取 以下一些政策:
(1)科学合理编制小城镇规划,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走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城镇建设影响所及, 不仅仅是一个镇,还关系到周围农村和大中城市。因此,要根据省域和苏北县域经济社 会总体规划的要求和镇域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条件以及自然环境和民风民 俗、历史等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等原则,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 研究制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并根据区域城乡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详细规划, 走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2)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并相机将条件好的县城镇和中心镇发展为中小城市。从苏北县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镇、乡、村囿于自己的行政地域范围封闭发 展的传统模式,实行“突出重点、差异发展”的战略,形成以中心镇为依托的开放式的 小城镇网络结构体系,是小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心镇的选择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一般来说县城镇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镇则是县域次级 中心,其人口聚集规模、经济聚集规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都应该明显高于周围的乡镇。
对苏北县域的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可考虑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一些较大的 投资项目要尽可能放到县域镇和县(市)中心镇,以增强其经济实力,集中财力,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到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安家落户,从 事二、三产业;实行必要的行政区划变动,保证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的发展空间等。
(3)深化改革,为苏北县域加快小城镇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户口所具有的身份、待遇和等级差别等特殊功能,实现城乡居民一律平等。其次,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 小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规范化,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解决进镇居民的后顾之忧。最后,是深化小城镇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和吸引海内外投资者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建立起国 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5.4发展苏北县域经济的实施路径
看到差距,看到困难,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面对着大好机遇,苏北地区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振奋精神,负重奋进,以跨越式、超常规的速度急赶猛追了。除此之外,要么迎头赶上,要么永远落后下去。
5.4.1 坚持走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产业结构,加快提高苏北县域工业化水平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无疑是一条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本世纪初,要想使农民收人再上一个台阶,就要靠科技和教育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农村特别需要一披有现代农业知识、熟悉农业技术、懂得农业管理的带头人来推动农业发展,为此应推动县域范围内农业科技服务。江苏省内有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一系列科研机构,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相对优势。一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活力,富于竞争力。苏北地区旅游、矿产、海洋等资源丰富,应该进行充分的发掘。二是要根据本地的基础条件以及市场的要求,选择好和培养好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新兴产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体。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积极发展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产业,同时,建设和培养一批有辐射力的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流通组织的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把大工业与乡镇企业、广大农村联结起来,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使城镇成为市场的集散地和经济辐射源。从全省看,应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分工和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南北产业转移,以沿江地区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机械电子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向苏北地区有序转移。同时依托苏北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政策和产权换机制,以服务和环境促发展,以长远利益和实现”双赢”为目的,大招商、招大商、亲商、安商、富商,多渠道、多层次吸引外资,推动开放型经济在新层次上加速发展,提高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上一篇: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思考
下一篇: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