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1-20
3.1 苏北总体经济分析
3.1.1总体发展水平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五市,下辖13区26县,面积52368平方公里,人口3195万人。从发展趋势来看,1994年后特别是“九五”时期苏北经济增长加仲,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较大。1996-2000年,苏北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1.8%,比苏南和苏中分别快0.7个和1.4个百分点。由于基数不同,区域间的绝对差距仍呈扩大之势。苏南五市财政收人1998年339.84亿元,高于苏北230.06亿元,是苏北地区的3.1倍,2002年为916.29亿元,高于苏北723.26亿元,是苏北地区的4.75倍。由此看来,两者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态势,苏南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于苏北,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于苏北,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好于苏北,照此下去南北差距将越拉越大。
3.1.2 苏北经济落后成因分析
造成苏北贫困县低水平发展现状,导致与全省预期目标距离过大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列举其中三个主要原因加以简要分析:
第一、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过大。2002年三大产业的比值,苏南为5.6:54.8:39.6、苏中为16.1:48.1:35.8、苏北为26.4:41.6:32.0。苏南、苏中第二、第三产业的份额高于苏北,苏北的农业比重则明显偏大。这说明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非农产业上。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产量的增加已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与小生产的弊端已明显显现出来,再加上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已不可能,依靠农产品提价来增加农民收人也不现实了。由此看来,越是农业大县,越是农村、农业、农民比重大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受到限制,增加农民收人,加快小康进程就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苏北贫困县底子薄、发展迟缓。1983年江苏省确定的13个财政倒挂县全部在苏北,1984年江苏省实行扶贫战略,确定的15个扶贫县还是在苏北。基础差,底子薄导致了苏北地区的贫困。虽经多年的艰苦奋斗,但因基数太小,即使有苏南同样的发展速度,也仍是“低水平的翻番,翻番以后的低水平”。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的时候,苏南已经开始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而苏北才开始沉浸在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欢欣鼓舞中,以致于在后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发展民营经济中也是大的企业养不活,小的企业养不大,步步迟、步步慢,处处落后于人。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也使苏北地区受沿海开放城市的辐射少,受发达地区的拉动小。苏北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不如苏南人的活跃。这也是苏北地区落伍于苏南的原因之一。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使涉农多的苏北地区特别是贫困县负孟前进,负担太重。由此导致苏北地区建设缺乏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对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市民和农民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国家的资源配置和收人分配长期向城市、工业、市民倾斜,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服从于并滞后于工业、城市和市民的发展。应当说,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事实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苏北落后和偏远,国家和省在大型的工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卫生、科研项目上布点很少,有的县根本没有。江苏省对丰县扶贫,九年中共提供资金和物资计2.6亿元,而丰县农民九年来仅南水北调翻水费一项就要比苏南、苏中农民多支付三亿元。这导致了苏北地区发展进一步落后,成了全省的后腿。
3.2 苏北县域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苏北地区26个县(县级市)土地面积4.67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地区的89.2%。县域年末户籍人口2614.81万人,占总人口的81.4%,县域经济决定着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
3.2.1 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在苏北整体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是不可忽视的力量。2003年县域GDP占苏北地区总量的6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占87.8%,第二产业增加值占55.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58.2%。县域财政总收入占苏北的5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苏北的56.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苏北的57.4%。
1、县域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
近年来,苏北县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GDP由2000年的1319.3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717.55亿元。200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8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26.3亿元。人均GDP由2000年的5119元,上升到2003年的6577元。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0.3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00.8亿元;2003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355.5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709.1亿元;2003年完成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210.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00年的360.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459.7亿元。
2、县域农业经济仍发挥基础作用
2003年苏北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29.6%,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县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7.63亿元,占苏北的89.6%;其中农业产值527.5亿元,占90.2%;牧业产值269.8亿元,占86.9%;渔业产值163.0亿元,占91.5%;林业产值27.3亿元,占苏北的95.0%。县域是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2003年县域粮食产量1090.9万吨,占苏北的89.0%;油料产量84.4万吨,占94.6%。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在苏北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县域工业经济地位得到提升
苏北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突出工业化思维,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各县根据当地实际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培植骨干项目,使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苏北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410.2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57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03.2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285.7亿元。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为33.6%,比2000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
4、县域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苏北各县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开放促招商,以招商促发展,坚持外资、内资一起引,大小项目一起抓,招商引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03年苏北县域实际外商直接投资46770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36.0%。其占苏北的比重达到55.1%,比2000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上一篇: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核算的思考
下一篇: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