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1-20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具体来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开始于 80 年代中期。山东省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 1985 起,山东省就开始了对县域经济理论的探索。1978 年,山东省专门成立了县级经济管理研究会和县级行政学会,并迅速形成了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领导干部三结合的研究体系。研究会成立后,先后对诸城市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莱芜市简政放权、桓台县吨粮田建设、昌邑县机构改革、胶州市实施奔小康战略、阳信 县综合改革与发展、金乡县农贸带动发展战略等课题进行了研讨论证,为山东省委、省 政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新鲜经验起了重要的参谋作用。在这同时,山东省县级经济管理 研究会和县级行政学会还编辑出版了《县级经济管理学》、《县级管理学》、《县级决策理 论与实践丛书》、《山东省级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专著。及学会刊物《县级经济管理研 究》近 20 期。
到了 80 年代后期,中央和许多省、市自治区的理论工作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县城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上海等地专门成立了县城经济发展研究机构,有些地方还组织起了县 市综合改革联谊会等活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随之成了理论界的新热点。从总体上看,80-90 年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还处在描述性研究阶段,其中心内容还主要是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总结分析实践经验,揭示县域经济的特点,发展 规律,评价县域经济的地位作用等。同时结合实例,分析县域经济改革中需要处理好的 一些关系,如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生产与流通 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富县与富民的关系、长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等,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 依据。当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也有些专家学者试图建立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的专门学科,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初步构架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他们对县域经济, 县级经济管理,县经济区域等概念进行定义;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 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进行了阐述;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功能、结构、特别是县域经济中的各个系统和县级经济管理的职能、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对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县城生产力布局、县城产业结构、县城城镇体系建设、县级决策科学化等进行了探讨。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在帮助人们认识县域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增强了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社会在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部分省市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方面率先破题以后,逐渐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首先把县级综合改革列入了议事日程。
全国县级综合改革从 80 年代初期开始,到了 1992 年形成高潮,共有 290 个县(市)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县级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打破城乡界限和部门分割,实行农工商一体化,探 索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扩大县级经济管理主权,赋理体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活动;培育市场,搞活流通,探索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实现形式; 转换政府职能,精简机构,探索县级机构改革的新路子:向乡镇放权,理顺县乡关系等。 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1.2.2国外研究动态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 为腹地的,区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生产门类齐全的一种区域经济,“其结构 同生物细胞或原子相似,有一个核和一个互补的外围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 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其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大都是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 产物,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 3 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揭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使发展中国家卷入了全球工 业化进程。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繁荣,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为起点,相继产生了论 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的经济理论。李嘉图(Ricardo,1817)在对国际贸易进行大量实例研究后,提出了比较利益法则,认为“即使两国之间,其中一国在各项产品中均能便宜生产,同样可以在两国之间开展分工和贸易”。瑞典经济学家奥林(Ohlin,1933) 提出了国际贸易模型,继承发展了古典比较利益理论。30 年代的大危机之后,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开始干预区域 经济发展,欧美各发达国家一些贫困地区倍受其害。英国于 1936 年成立了巴洛委员会, 试图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实行税收优惠等手段,促使产业向威尔士、苏格兰等萧条地 区分散,遏制产业和人口过度向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集中的趋势。而在美 国,1933 年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动用大量国家资金在田纳西河流域兴建了一批 水利工程,试图以此安置一部分因植棉业凋零而失业的农业工人,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 展。代之而起的国家区域计划与政策,先后设立了区域管理机构和区域开发银行等一系 列区域性机构,并进行大规模的区域发展规划和相应的区域政策研究工作,为区域经济 发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大发展阶段
本世纪 40 年代末期以后,世界各地工业大幅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新型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空前高涨时期,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先后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大规模地开始了工业化过程,使发展中国家面向世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在部分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现象日趋明显,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一直提倡实行自由经济的美国政府,于 1961 年制订了 《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法律,其目的都在于通过政府 的干预,促使落后地区加快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发展问题研究的需要,相继创立了不同 的发展经济学派,加上计量化和模型化的飞跃发展,使经济发展理论有了重大的进展,并提出了若干平衡发展理模型,代表性的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和纳克斯的“贫困循环理论”。平衡发展理论的产生,在西方经济学 界引起了广泛争议。针对这些理论的缺陷,许多学者注意到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并提 出了非平衡发展理论,关联效应理论和出口导向型理论,代表性的有佩鲁的“增长极理 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罗斯托的“主 导产业论”、赫希曼的“产业关联论”、霍依特的“经济基础理论”、诺思的“出口基础 理论”等。这些理论广泛借用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原理,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扩大了过去 因素分析的范围,而且引入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与比较研究和数学方法,从而使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提高,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