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生产力理论 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 可特续发展 生产力标准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理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理论有了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强调通过完善生产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确立了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井有力地指导和推动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真正对生产力有了科学认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随着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我国的生产力随之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党对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也一步步地得到深化。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继197$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之后,又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邓小平同志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把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回顾和总结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1.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厄
过去在认识生产力时,一般都认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尽管也承认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然而却未能真正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推广应用,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纵向上,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除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益于科技进步;在横向上,中国经济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差距还比较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同志以其深邃的战略目光,在洞察和分析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卓越的胆识才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2.强调通过完善生产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革命性。一种生产关系确定下来,相应的一种生产方式也就确定下来、而相应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也被确定下来:生产力的革命性,决定生产关系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一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无论怎样调整和完善,也无法适应生产力的革命性的时候,那就会发生生产关系的革命,确立新的生产关系,确定新的生产方式,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吸取了自己过去的沉痛教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调整和完善了生产关系,调整和完善了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具体表现在:一是明确承认并充分肯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二是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分析,科学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将客观地存在着若干阶段,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三是逐步调整生产关系,包括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形式,调整和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四是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提出了一整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种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方式,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的经验与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