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德治 法治 治理腐败 措施
论文摘要: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法治是治理腐败的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
江泽民总书记于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管理抓好了,法治加强了,就可以堵塞引发违纪犯罪的漏洞,也可以依照法纪惩处违法乱纪份子,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又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总书记的讲话,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把反腐败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节节胜利。在广大群众拍手称快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为什么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像韭菜一样割去一茬又长一茬?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根治腐败?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坚持标本兼治,德治与法治的战略举措,深刻揭示了反腐败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实际运用。
1 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
德是为政的关键,百行德为首。我国历来特别注重人的德行,把德当作为官、为人的关键和核心。所以说教育先行,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是治理腐败的基础。要认识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首先即要明确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二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侵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三是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和监督工作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客观上给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留下可乘之机:四是有些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所以说,腐败产生的根源一个是思想和历史原因,另一个是制度和管理的原因。
为此,治理腐败必须首先抓好教育先行,以德育人,增强党员干部自我约束意识。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搞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通过形势教育,营造反腐败的舆论环境;通过示范教育,促使党员干部自觉约束和规范行为;通过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通过诫勉教育,提醒人们绝勿逾越雷池,抓好这一系列教育,用高尚的品德塑造党员干部的灵魂。树立以下道德标准:
第一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三国时诸葛亮曾指出:“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主要是从人生价值取向上立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员干部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及家庭的私欲,而应该是将自己的生命奉献于祖国和人民,为改造社会和造福人类作为自己追求的大志。历史证明,怀有远大志向,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人生物质生活追求上都奉行“寡欲尚俭”的原则,因为只有淡泊名利和物质生活的人才会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目标,保证人生理想的实现。
第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有良好的“官德”、“官风”,解决好为官者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与人民争利”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权力的强制力和支配力归根到底是人民赋予的,或者说,它其实就是人民的力量。权力得到人民的认可,受到人民的拥护,它就是可行的、有力的;否则,它就是行不通的,虚弱无力的,甚至是腐败的。权力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权力在使用中必然带来利益,它既可以给人民带来共同利益,也可以给掌权者自己带来特殊利益,这就给我们每个掌权者敲响了警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民可以将你推上权力的宝座;人民也可以因谋私腐败将你赶下权力的宝座。认识这一点。对于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至关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党员干部一旦拥有了权力,就必须正确地运用权力为社会服务,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