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忧患意识的历史意蕴与重要作用(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古代圣贤和近代的“思想先行者”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构成了中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忧患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锐意进取精神以及面向工农、面向实际结合起来,使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一往无前、奋力搏击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深厚思想文化基础。

  二、忧患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次完善与发展,都包含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患。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的忧患思考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引领行动的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对刚刚经历文革浩劫的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深深忧患和对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新情况的清醒认识,催生了邓小平理论。

  “失去的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损失,给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使中国现代化的步伐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87年2O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对文革后中国落后面貌的深深忧患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最初动因,也成为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文革结束之初,刚刚看到曙光的中国人民,又被“两个凡是”的论调所禁锢,思想重新归于保守,从而使各项事业的整顿恢复也几乎陷于停顿。针对这一状况,1978年,邓小平同志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了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开辟了新时期的新道路。2O世纪8O年代末,面对改革开放所受到的来自“左”和右的干扰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思想上的摇摆不定、停滞不前,邓小平又一次强调“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啪‘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唧’这些论述解开了人们的思想枷锁,有力促进了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落后就要挨打”。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是邓小平理论最突出的关注点。面对文革之后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怀着对中国发展的深切忧患,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要齐心协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1990年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还强调“现在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我担心滑坡。”

  (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战略思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矛盾的科学分析,催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带来的深刻教训。2O世纪8O年代末9O年代初+原苏联和东欧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倒台,执政的共产党走下历史舞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关于苏东巨变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未能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这一悲剧给中国共产党人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正是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忧患与关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