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邓小平 小康社会理论 丰富和发展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进入小康社会的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小康,是这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入研究这个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认真研究、切实运用这个理论,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党和国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问题。至于如何付诸实施,当时正处在初步探索的起点上。时隔十年之后,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原来提法中的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同时把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1975年1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了这一目标。
上述目标,虽然反映了党和人民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但是要用半个世纪走完发达国家几个世纪走过的道路,其艰巨性是难以想象的。况且旧中国是一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国家,因此,四个现代化无法在上个世纪实现也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现实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进行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开始重新思考和规划中国的现代化建设。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概念,后又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定位在“小康水平”、“小康之家”、“小康社会”上。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关于“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旧这篇谈话在收录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时,题目就叫《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在这里,既确立了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又同时把它量化了。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固关于20年翻两番能否实现,国内外有一些担心和疑虑。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作了明确回答。指出“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旧在上述论述中,邓小平虽然仍使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但其含义已发生重大变化,不再从完成的意义而是从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即20世纪末实现的小康目标只是现代化的初步目标,是“最低的目标”,因而也称之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正如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前夕的一次谈话中所指出的:“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
二、从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党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的。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种提法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同样的原因,与“小康水平”这个现代化的初步目标的确立相对应,“两步走”也相应地调整为“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