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融:体制、运行、风险及启示(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的贷款增长了34倍,证券投资增长了33.2倍,而同期,对“国营”企业的贷款和证券投资仅分别增长了1倍和1.2倍。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台湾所以能够幸免大的冲击,与中小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国营”经济的民营化等直接相关。 
  4、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较广、运作较灵活 
  一方面,台湾金融机构的营业范围较宽。“中央银行”不仅可以通过接受政府部门存款、“国库”存款转存款、存款准备金等获得债务资金,而且可以通过接受金融机构定期存款转存款、发行定期存单及储蓄券等获得债务资金;其资金使用项目包括外汇占款、对政府部门的债权、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及持有证券(不包括政府债券)等。一般商业银行的资产包括外汇占款、放款(放款对象为政府部门、公营事业、民营企业等)、证券投资(包括政府债券、股份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不动产、对金融机构的债权等。证券公司、票券公司,既可通过发行债券获得资金,也可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因此,获得资金通常不受行政限制。另一方面,台湾金融机构的运作比较灵活。各商业银行自主抉择存贷款利率,利差常常达3个百分点左右(1999年2月底,1年期存款利率为5%左右,贷款利率在8%以上);工商企业(及其他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不仅可以以不动产等实物资产作抵押,可以以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作质押,而且可以以股票为质押品、按股票市值的一定比率获得贷款。在此背景下,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相互竞争、资金相互融通,既促进了各类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又使各类金融机构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台湾的金融风险和金融风波 
  台湾经济由所辖的几个岛屿构成。由于岛内工业用自然资源十分紧缺,人口数量不大,所以,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市场的态势,对台湾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意义。60年代,在工商业、银行业尚未自由化的条件下,台湾首先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的政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与此密切相关。 
  1997年7月后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了台湾的对外贸易和新台币的汇率比价。台湾行政当局,最初试图依赖外汇储备的充裕,维护新台币汇率价值的稳定,但在短短几天内,企业及居民抛出本币、购入美元的势头强劲,所以,仅一星期后,行政当局就放弃了“护汇”政策,改行市场选择的政策,由此,新台币与美元的比价从6月底的27.9∶1急落至12月底的32.6∶1;1998年,该比值基本维持在32-33新台币比1美元的水准。 
  就实体经济而言,台湾所以能够顶住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工商企业的资产质量较好,经济运行中的泡沫较少,虚假成分较低。其典型表现是,企业的资产资本率较高、资产负债率较低,资产流动性较高,存货、应收账款等较少。以我们走访的中国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钢”)为例,钢铁业通常以资产大、负债高、流动性差而为人所知,但1994-1998年的5年间,中钢2000多亿元新台币总资产中,资产负债率仅为32%-43%,流动比率在85%-146%,利息保障倍数达6-11倍,应收账款周转率达23-26次/年,存货周转率为4次/年,1998年每股盈利率达22.4%。因此,从台湾实体经济的资产状况看,发生像韩国那样的,由实体经济部门财务危机引发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眼下不大。 
  但是,国际市场及对外贸易的走势,始终是制约台湾宏观经济态势和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1997-1998年两年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经常项目的盈余从1996年的110.27亿美元急速下降至76.88亿美元和34.51亿美元,外贸出口下落了9.4%(为195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1998年经济增长率仅4.83%,为1983年以来的最低记录),而且直接影响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经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引发了股指下落(股指从1997年8月的9890点下落到1998年6月的7540点)。从这个角度上说,由国际市场因素引发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对台湾来说,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就金融业与房地产业、股市的关系来说,诸如泰国那样由房地产泡沫及股市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台湾是存在的。1998年9月以后,几十家企业先后出现财务危机引发股指大幅下挫和动荡,从而引发金融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行政当局动用大量资金“护市”,股市有所回升、走稳,但形成泡沫经济的内在机制并不因此而消解。 
  这场金融风波的内在机制有三: 
  其一,大企业控制银行等金融机构。80年代后期,一些大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造成房地产价格飙升,房地产业的股价上扬和股指高涨,形成泡沫;在90年代的银行业民营化进程中,它们又投资于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具有支配能力的大股东,并利用银行资金,进一步展开房地产和股市的双重投机。1997年以后,随着房地产市价的回落,它们或者陷入资金“套牢”,或者发生亏损,为了摆脱困境,更重视利用银行资金,炒作股票,泡沫进一步增大。但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引起的股市下挫,却使它们在股市中的炒作,再次失利,从而造成巨大的财务亏空。 
  其二,股票的质押贷款。企业可以股票质押方式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虽然,银行仅按股票市值的一定比例放款,但在股价大幅下落的场合,股票市值仍将低于企业已获得的贷款数量。在这种条件下,银行或者向企业追收更多的质押品(抵押品),或者向企业追回贷款,但对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来说,已无可用于质押或抵押的资产,偿还贷款更是意味着严重亏损甚至停业倒闭。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初,台湾股指下跌了近3成。 
  其三,企业财务危机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由上述两方面因素作用,在一批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相关银行将面临严重的经营风险,并将因挤提而发生财务危机。例如,海山集团代表人物刘炳伟(原“台湾省议会议长”,现“立法委员”)发生财务危机后,两天内,与海山集团有关的板桥信托商业银行就被挤提资金53亿元新台币。 
  无庸赘述,消解由企业财务危机引发金融风险的内在机制,健全金融法治,严格金融监管,是台湾防范金融风险中,应着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四)若干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台湾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状况的考察,我们深切感到,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台湾金融与大陆金融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的主要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 
  1、应重视实体经济部门与金融部门间的资产连带关系 
  实体经济的资产质量高低,财务风险大小,直接影响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韩国所以发生金融危机,主要原因在于其实体经济部门的资产质量太差,资产负债率过高;台湾所以能顶住冲击,实体经济部门的资产质量高,资产负债率低,是一重要原因。与此相比,我们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率过高、资产质量低下,对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极为不利,因此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中,应重视改善实体经济部门对资产质量,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 
  2、应重视运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台湾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机制是,它们较早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并运用创业投资机制促进这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快速地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离不开创业投资。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运作中,应重视发展创业投资,并为此创造必要的条件。 
  3、应重视规范化管理与金融发展的协调配合 
  金融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过程。台湾重视适应这一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