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二)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1.完善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
法律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理论部分应注重法律理念的传播,实体部分则应注重法律条文的介绍。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法律制度是不现实的。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结合不同类别学校的自身特点,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律素质教育课程,除进行宪法、民法、刑法等一般性普法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密切联系的法律课程,使法律素质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不仅如此,法律基础课程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绝不是法律知识的简单传播,而是以法律知识为载体来确立法律信仰,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树立法律意识是目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更应要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改进法律素质教育的方式
法律素质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应该采取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运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选取社会热点案例和典型案例,结合社会舆论和媒体观点,从中提炼出值得思考的法律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援助等,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法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理,组织学生进入农村和社区进行法制调查和宣传等。要使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增加学生学法的实效性。
(三)拓宽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渠道
法律教育不能只利用课堂教学,还应积极利用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领他们对法律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培养法律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教育。首先,高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程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其次,要尽可能组织和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校园法律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如组织模拟法庭、法学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研讨会等。再次,优化大学校园法律环境,实现环境育人。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管理上要做到“以法育人”,推行“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接触法律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开展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等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活动,从而增加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徐莉.大学生法律理念培养途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0,(4):26-28.
[2] 刘文永,施依柠.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法律信仰的培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108-110.
[3] 李孝华,姚艳红.传统法律意识视角下大学生法律意识范式转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5):31-35.
[4] 基国林.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25.
[5] 段焰.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