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形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论文摘要 马克思生态学研究体系中,同时也把人类的劳动作为此概念的关键点,以此正确地分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农业对人类自然力和土地自然力的破坏,揭露了资本主义农业的性质,成为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和基奠。
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与合理的农业是不兼容的,因此废除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联合者的社会来和合理的调节人与土地间的物质变换成为必然。所以说,在批判地继承李比希的物质变换概念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与土地间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使之对资本主义农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科学、彻底。
(三)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在18世纪英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机器开始普遍采用,进而导致诸多小生产者破产和工人的失业,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生活愈发贫困,社会矛盾更加严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便作为资产阶级“心爱的理论”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马尔萨斯看来,社会下层阶级之所以陷于贫困,生活境况之所以得不到明显改善,乃在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引起的人口过剩,而他们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便是尽可能地减少生育,此外便无他法。实际上,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以下两个公理之上的,即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而且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然而,土地肥力几乎完全是不依赖于人的生产能力的,人类耕种或家畜养殖的快速而持续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只是大自然慷慨赠与的,“但大自然在给予养育生产种子所必须的空间和营养方面,却一直较为吝啬”。因此,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总是超过以算术级增长的动植物等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那么,人口过剩便是“永恒存在”的结果了。
在马克思看来,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非如马尔萨斯所认为的是一种消极的静态的被动式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制约的能动式的关系。土地若没有人的耕种,就会成为不毛的荒芜之地,而人失去土地将无法生存,人与土地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着变化。因此,马尔萨斯的错误就在于撇开了人口运动的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因是人类本性的历史,所以是自然的规律,但仅仅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人的自然规律。人口增长的控制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与当时一定的社会自然条件相适应的,马尔萨斯的几何级数的繁殖法,只是存在于他的头脑里而已了。
此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马克思认为,食物按照算数级增长是缺乏理论的、现实的依据的,它们的增长并不存在内在限制,只是受到外在的阻碍了。而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人类对土地的耕种及对家畜的养殖会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的,尤其是农业科学地进步,会使农产品以及所有其他生产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生产食物的能力因此会得到极大提高,这些食物供应足以养活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口的生存。即使社会中发生了农业危机,也非马尔萨斯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人口日益增加、土地供应有限以及因开垦贫瘠土地造成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掠夺了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造成土壤营养循环的中断,摧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且,人口过剩并不是相对于食物的短缺而言的,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人口规律造就的相对过剩人口。所以说,人类有能力改良土地,有能力控制人口的无限制增长,人口与土地间处于一种动态的协调性发展的过程中。
三、结语
面对19世纪因土壤肥力衰竭而引发的农业生态危机,李比希基于其农业化学思想提出了物质变换的概念,安德森在其级差地租理论中论述了土壤因人工改良或人类不当的耕作方式而导致了土壤肥力的历史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农业的所有制性质引发了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性,马尔萨斯在其人口理论中提出由于土壤肥力是天然的,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是不可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因而人口是“永远过剩”的等观点,马克思在借鉴、吸收这些学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生态农业思想。他将“人与土地间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作为其生态农业思想构建的理论根基,围绕着弥补这一断层的要求,提出了通过采取合理、科学的改良方式,依靠符合农业生产环境特点的农业科技,建立“自由者联合体的社会”等善待人类世世代代共同拥有的土地财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了自己的生态农业思想。
上一篇:试析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下一篇:试析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