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普及化使得学校教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的是与非以及大众传播内容的善与恶、美与丑都将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而且,互联网普及也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胜、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通过互联网,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不同的政治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这些都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各种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行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会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思想之间进行对比,一定程度上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教学产生冲击,如不加以有效引导,消除其他思想观念中的消极成分,甚至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思想观点、生活作风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实际分析这些因素的危害与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的质量。只有直面各种社会信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其道德是非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理论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之外尝试性地安排了部分实践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尽管如此,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认识上,部分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
应该承认,理论需要“灌输”。列宁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列宁所说的“灌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系统的教育,把已经与实际结合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用以武装头脑、启发觉悟、认清使命,并为实现自己的使命而奋斗。因此,列宁强调的用以“灌输”的“理论”已经是与实际结合了的理论,绝不能等同于部分教师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
但是,部分教师却将理论需要“灌输”这种形式绝对化,误以为,只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他们习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大学生当做是被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实际感受,以为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就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种对理论灌输原则的曲解,极大地阻碍了“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影响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正如列宁所说:“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一文不值。”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达到理论灌输目的的必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有着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富有实效性的“两课”教学应该是既有灌输又有启发,既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