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转变教学理念(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二、转变教学理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具活力,最渴望知识,最需要引导和培养的群体。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认为,新世纪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斗力,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科科学化,拓宽研究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着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如何开设并使之完善和科学化,这本身就需要一个探索过程。50多年来,伴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逐步走向科学化。1978年一1997年,20年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中国改革开放相结合,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98年4月中央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方案为,“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新的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这次改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体系的形成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98”方案使学科内容精确和规范。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讨。原来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都是从感性或历史过程的角度来谈问题的,没有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的称谓准确精致,清楚地体现了两大科学理论,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探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人类科学的精华。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讨。科学就是探讨规律性的东西,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人类社会运动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探讨,是历经艰难和实践的反复验证而得出的真理,是科学的,是令人信服的。,

  “98”方案使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这个层面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分析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第二个层面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规律凝结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第三个层面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个层面相对于前两个层面而言,停留在形势和中央决策层面上。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层,第二个层次是基础应用层,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层。从第三个层次到第一个层次,逐渐沉淀凝集,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客观,体现的是实践一理论一科学的有机整体。

  “98”方案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已成为一个学科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邓小平理论概论”改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心理论课的承继,不但使教学内容精致化和规范化,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历史和逻辑达到了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为我们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进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无止境地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走向科学化,是该课存在的基础和生命力的保证。只有科学才能征服人,震撼人。为此,首先我们必须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和指导中国的现实。其次,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使其成为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库。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