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克思主义学科来说,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处理好学科与学说的关系,增强学科自觉性和理论志气,努力站到学科的前沿,同时着眼于创造自己学说的新形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学科.具有思想把握上的整体性、问题研究上的综合性、理论教育上的公共性特点,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学说。一般说来,学科是由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人类长期积累的共同知识、方法、规范等构成的。它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的公共性;学说是人们解答或反应学科问题的一定体系,并因人们的立场、条件而具有一定的个性,优劣高下之分不可避免;所以学科只有一个面貌,学说却总有多种形态;学科通过学说的不断竞争、发展和演化而获得生命,学说则通过其对学科的贡献来获得自己的历史地位。总之,学科离不开学说,但并不归结于任何学说,哪怕是学科开拓者的学说。学科的生命在于问题,而一切真实的问题最终都来自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和思考,来自历史本身。所以,一切理论研究说到底都是解读人类的实践、思考、历史本身,包括它们的自我批判和否定。从来的学术大师、思想巨匠都是这种解读的天才和高手,而不是闭门造车、自说白话或鹦鹉学舌者。他们的传世之作都是解读自己时代人类心灵和实践的杰作,而不是对前人或任何人现成文本的简单模仿与重复。因此,敢于和善于批判地解读现实,独立地走向学科的真正前沿,并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不朽学说,才是造就大手笔的真正途径。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传统优势。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宣布:“凡是把理论引导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够在实践和对实践的把握中得到解决。”我们应敏锐、勇敢、负责任地捕捉时代问题,思考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教育策略。首先,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题域中基本理论脉络作出基本的把握和介绍;其次,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前沿问题作出自觉和深入的研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能够立足中国自己的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脉络和建构相关的理论问题。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要有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坚定的理论志气。
所谓自觉的学科意识,就是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基础,懂得站在学科的高度上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学说,赢得一种学术自主性。一般来说,做任何学术研究,就是去论证自己以为具有真确性的命题,同时等待他方的挑战,随时保持开放的态度,不采用任何学理以外的方式强迫人家就范,但最终还是为了做出更加有根据的真假判断。这就是学术的核心部分,有了这个核心,才可能有学术批评、学术竞争和学术发展。这就意味着要有一种健全的心态,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求实、宽容和永不满足的作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既不盲目追从别人的学说,也不急于将自己的学说强加于人;要以问题回答的水平来衡量学说的优劣得失,尊重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不以仰仗任何权势或谋求话语垄断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表现反之,如果仅以宗派式的眼光看待,就只能使自已失去比较的尺度和竞争的活力,降低自己的科学水准。
所谓坚定的理论志气,就是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基础,掌握自己学说建设的方向和标准,柯断攀越理论高峰的目标。这就要有一种进取的心态,学会独立思考,不迷信任何现成的公式和教条,敢于和善于超越前人(其实就是超越自己),用当代人的民族智慧去面对问题、回答问题,经过共同努力,创造出具有自己时代精神的思维成果和话语体系。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志气,那么就永远走不出咀嚼前人、人云亦云的学匠心态,造就不了大手笔。学术上的求真,是理论和观念体系要求在事实上被人广泛接受的正当性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同时,也仍然不能忘记学术研究求真的使命。
在中国,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只当作是谋求一种话语的生存,而要看作是阐发新的时代精神,建设我们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走向未来的思想文化和理论基础的大工程,努力开出新路。这既是我们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也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事情的实质。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产生的自我封闭系统,也不是随着创始人逝世而凝固起来的僵死模式,它是由几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和建设汇成的一个活的思想之流,并始终经受历史实践的考验。我们后人作为继承者和实践者,有权力也有责任去发展和重建它,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需要增强学科的自觉性和理论志气,了解和珍惜我们已经和将做的事情的意义,以使自己的方向更明确,信念更坚定,工作更踏实。惟其如此,才有希望造就我们自己的、未来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