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特质解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关键词〕 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共同特质
〔摘要〕 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拥有许多内在统一性即共同特质,主要是: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时代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人民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务实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全面性,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民族性。正确认识和理解两者间的共同特质,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中华民族跨步进入新世纪之时,中国社会面临着新时期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认真领会和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发现,二者拥有许多内在统一性即共同的特质。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共同特质,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时代性
任何一个理论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时代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我们党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新时期作出的重大部署。二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根据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而提出的科学论断。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仍将长期面临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虽然国内已经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而当前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则更为艰巨,必须妥善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确保经济快速发展,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时代的产物,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共同的、首要的特点就是它们的时代性。
二、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共同人民性
人民利益和人民需要的满足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内含于以人为本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点在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唯一的有机构成要素,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造就,“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①“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②社会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的需要和发展而展开。因此,不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单从这一意义上说,小康是人民的小康,和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离开了满足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社会主义应有的特质,就会失去社会基础即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所以,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必须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这样才可以赢得人民群众更多更积极的支持与参与。
第二,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理论核心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更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我国目前已进入一个充满机遇、充满矛盾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既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要妥善化解各种复杂的矛盾与利益冲突,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促进社会和谐。要想完成好这些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视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主体,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从群众的意见中汲取智慧,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合力,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共同服务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
下一篇:论在意思自治与法律强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