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国家建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内容提要:本文对显示,韩国公众要求的国家目标依次是: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27),民主化已成为全民共识,这也导致了韩国的民主化转型。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就在於不同的民族主义及同一种民族主义在不同时间对民族利益与个人权利重视程度不同。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把世界引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和谐的,一条是动荡的。”(28)`对於现实的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为了防止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民族自在阶段,采取的措施有种族灭绝、文化摧残、同化等政策;在民族自为阶段,采取的措施有镇压等,在民族自主阶段,采取的措施有给予一定自治权乃至承认其独立等。另外的国家则直接以民族主义作为其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於现实的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来说,效果并不明显,也不可行。民族主义大多兴起於现实国家认同危机或合法性危机出现之时,特别是冷战後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更是如此。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否定型民族主义和发展型民族主义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条件就是现实国家合法性的拥有或丧失。因此,要防止民族主义负面影响,或防止发展型民族主义向否定型民族主义转化及促进否定型民族主义向发展型民族主义转化,关键是现实国家要增强自己的共同体及体制的合法性。这就需要现实国家尽力满足民族的需要,国家价值体系与民族和价值体系相适用,而这对於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需要造就各民族都认同的价值体系,就需要创造一个综合性文化,为各民族所接受。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外延性融合,将各民族文化尽量纳入所创造的文化中,使各个民族能在新文化中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子;二是内涵性建构,既不仅在外延上融合各个民族文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更要从内涵上,特别是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想、价值观上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以创造出为各民族都能接受的价值体系。当然,这种综合文化的创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历程。
(1)大卫.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的组成部分有三: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和当局。并认为当局虽与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不同,但至少形式上是二者的体现。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实则指国家。据此,本文认为国家建构主要包括上述两方面。见大卫.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2)乌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52页。(3)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4)A.D.Smith,NationatLdentity,London,Penguin Books,1991,p.43;D.Beetham,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State,in G.Mclennanetal,TheIdea of theModemstate,Milton keyens,opren Uni-versity Press,1984,p.217.(5)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4页(6)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1-212页。(7)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A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23页。(8)Encyclopedis Britannica.1977,p.15(9)John Breuiuy,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Manchestrer,M 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1993.p.2.(10)Y.Lamir,Liberat Nationalism,Prince-ton,Pir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3.p.79-80.(1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12)庞中英一方面认为民族主义包括两个层面:理论的和现实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两个层面属於意识形态,似前後矛盾或重视理论层面忽视现实层面。见庞中英:《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载《欧洲》,1996年第1期,第19页。(13)John Breuiuy,op'cit,p.2.(14)A.D.Smith,Theories of Nstionatism,London,1971.p.21.(15)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後的帝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6)D.Ronen,The Quest for self-detrtmina-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University Press,1979.p.52.(17)Y.Tamir,op'cit,p.6.(18)马丁.李普赛特:《政治学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19)J.Rothschild,Political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Ewrope,in B.Benith(ed),Legitimation of Regimes,Beverly Hius,Sage publicationsInc,1979.p.38.(20)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氓届A第78页 (21)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2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怫,1994年版,第60页。(23)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前引书,第39页(24)K.Hansen,Continuity with in Soviet Na-tionsPolicy,in M.Rezun(ed),Nationalism and the Breabup of An Empire,London,Praeger,1992p.13-19.(25)叁见安东尼.吉东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2页。(26)山囗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27)Chin H Suk,Democracy in South Korea,in Asian Thoiught and Society,Vol.XIX,No.55,January-April,1994.(28)John T.Routhe: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connecticut,The Duskin Publishing House,Inco,1989.p.141.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把世界引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和谐的,一条是动荡的。”(28)`对於现实的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为了防止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民族自在阶段,采取的措施有种族灭绝、文化摧残、同化等政策;在民族自为阶段,采取的措施有镇压等,在民族自主阶段,采取的措施有给予一定自治权乃至承认其独立等。另外的国家则直接以民族主义作为其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於现实的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来说,效果并不明显,也不可行。民族主义大多兴起於现实国家认同危机或合法性危机出现之时,特别是冷战後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更是如此。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否定型民族主义和发展型民族主义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条件就是现实国家合法性的拥有或丧失。因此,要防止民族主义负面影响,或防止发展型民族主义向否定型民族主义转化及促进否定型民族主义向发展型民族主义转化,关键是现实国家要增强自己的共同体及体制的合法性。这就需要现实国家尽力满足民族的需要,国家价值体系与民族和价值体系相适用,而这对於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需要造就各民族都认同的价值体系,就需要创造一个综合性文化,为各民族所接受。这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外延性融合,将各民族文化尽量纳入所创造的文化中,使各个民族能在新文化中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子;二是内涵性建构,既不仅在外延上融合各个民族文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更要从内涵上,特别是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想、价值观上对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以创造出为各民族都能接受的价值体系。当然,这种综合文化的创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历程。
(1)大卫.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的组成部分有三: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和当局。并认为当局虽与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不同,但至少形式上是二者的体现。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实则指国家。据此,本文认为国家建构主要包括上述两方面。见大卫.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2)乌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52页。(3)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4)A.D.Smith,NationatLdentity,London,Penguin Books,1991,p.43;D.Beetham,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State,in G.Mclennanetal,TheIdea of theModemstate,Milton keyens,opren Uni-versity Press,1984,p.217.(5)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4页(6)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1-212页。(7)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A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23页。(8)Encyclopedis Britannica.1977,p.15(9)John Breuiuy,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Manchestrer,M 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1993.p.2.(10)Y.Lamir,Liberat Nationalism,Prince-ton,Pir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3.p.79-80.(1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12)庞中英一方面认为民族主义包括两个层面:理论的和现实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两个层面属於意识形态,似前後矛盾或重视理论层面忽视现实层面。见庞中英:《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载《欧洲》,1996年第1期,第19页。(13)John Breuiuy,op'cit,p.2.(14)A.D.Smith,Theories of Nstionatism,London,1971.p.21.(15)罗伯特.康奎斯特:《最後的帝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6)D.Ronen,The Quest for self-detrtmina-ti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University Press,1979.p.52.(17)Y.Tamir,op'cit,p.6.(18)马丁.李普赛特:《政治学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19)J.Rothschild,Political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Ewrope,in B.Benith(ed),Legitimation of Regimes,Beverly Hius,Sage publicationsInc,1979.p.38.(20)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氓届A第78页 (21)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2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怫,1994年版,第60页。(23)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前引书,第39页(24)K.Hansen,Continuity with in Soviet Na-tionsPolicy,in M.Rezun(ed),Nationalism and the Breabup of An Empire,London,Praeger,1992p.13-19.(25)叁见安东尼.吉东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62页。(26)山囗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27)Chin H Suk,Democracy in South Korea,in Asian Thoiught and Society,Vol.XIX,No.55,January-April,1994.(28)John T.Routhe: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connecticut,The Duskin Publishing House,Inco,1989.p.141.
上一篇: 浅谈“中国”一词
下一篇:近代中国教育民族主义的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