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之經濟基礎──以清末民初之西北為例(下)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9

一、        民族危機下之鐵路建設與西北經濟和國防

   

 

  孫中山先生對交通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認識甚早。在1894年〈上李鴻章書〉中,孫氏力促請政府除了要重視“船堅砲利、壘固兵強”外,更必須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盡其流。”孫氏詳細分析前三者後,在“貨能盡其流”部分中,指出舟車為近世商務發展之憑藉,並認為鐵路較輪船更重要。他說:

    道之載運也。……故西人於水則輪船無所不通,五洋四海,恍

    若戶庭。……於陸則鐵道縱橫,四通八達。凡輪船所不至,有

    輪車以濟之,其利較輪船為尤溥。……數十年來,泰西各國,

    雖山僻之區,亦行鐵軌,故其貨物能轉輸利便,運接靈速,遇

    一方之困,而四境濟之。雖有荒旱之災,而無飢饉之患。……

    無鐵路之國,動輒掣肘,比之癱瘓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視鐵

並強調中國缺乏資金,必須借外債。他認為:

    須抵押。若新政府借外債,則一不失主權,二不用抵押,三利

    息甚輕。……且借貸築路之便宜,乃在借債可以分段而築,易

    於告成,計六年之內,自可本利清償,路為我有矣。若以我之

    資本,則十數年後可築成,吃虧必大。至還債之法,則道路一

    經開通,物產既暢流,田土必漲價,將來由新政府征取(引者

他贊揚孫氏的“交通區域思想,較之洋務人物局限於一隅之地,尤為高瞻遠矚,具有更寬廣之戰略眼光。”[9]

  其後,孫中山先生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表示專制時代即將結束,展望前途,建設事業刻不容緩。就政治方面而言,必須“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並提出五大政務方針: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治之統一及財政之統一。其中,關於種族與領土之統一兩者,關係於民族主義最鉅。其文曰:

    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武昌首

    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對於清廷為脫離,對於各省為聯合,

    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於中央,

  從晚清一段喪權辱國的外交史來觀察,中國革命似乎必然會召致列強瓜分。在此環境下成立之新政府,孫氏力倡門戶開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主張大規模利用外資以修築鐵路,引致國人的疑惑,是不難理解的。可是,孫氏認為要徹底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以往清廷所採取的閉關政策必須完全改變,特別是清末民初邊疆極為不穩,蒙古、西藏、滿州和新疆都在外力的嚴重威脅下,隨時成為列強附庸的可能。所以,孫氏分析列強的對華政策:

    眾怒。……蓋以各國對於我國皆有種種利權關係之故,如一國

    有單獨之行動,即啟別國之驚疑。……故鄙人以為目前重大問

    題,莫如外交。……我若改變閉關主義而為開放政策,各國對

    放主義。從前我國之受害,即因凡事自己不能辦,又不准外人

    來辦;然一旦外人向我政府要求,或以其政府之名義向我國要

    求,我又無力拒絕,終久仍歸外人之手。如滿州之鐵路,全歸

    日俄之手,即其例也。但路權一失,主權領土,隨與俱盡,此

    大可痛心者。因保存小事而失大事,何若開放小事以保存大事

    為愈。故今日欲救外交上之困難,惟有歡迎外資,一變向來閉

  在了解到孫中山的鐵路與民族主義、鐵路與門戶開放及借債築路等問題後,我們再考察一下孫氏的鐵路幹線的規劃與西北地區的關係。關於孫氏在民國初年的鐵路線之記述,以1912年6月25日對民立報記者的談話最為詳盡。孫氏首先指出“實業範圍至廣,農工商礦,繁然待舉而不能偏廢者,指不勝屈,”而求其最根本者,殆為鐵路。所以,他強調“苟無鐵路,轉運無術,工商皆廢,復何實業之可圖?故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又為交通之母。”[16]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