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后,我国很多国有与民营企业渐渐走出了国门来到国外发展。国有大型企业因其实力雄厚,影响力大,而且主要控制了,如果无法适应,很容易给企业发展造成阻碍。而国有大型企业由于其庞大的体系,在国内养成的一些企业行为习惯等原因导致其处理境外公共关系危机能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企业公共关系角度,通过案例阐述,叙述国有大型企业在缅甸投资时遇到的公共关系危机并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意见。
论文关键词 大型国企 走出去战略 公共关系
一、国有企业在缅发展与缅甸投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走出去”战略之后,我国很多国有与民营企业渐渐走出了国门来到国外发展。“走出去”是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一种必然选择。而缅甸作为紧接我省的邻邦,首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与我国也有很好的合作历史和合作环境。在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后经过发改委启动编制指导意见,这一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已是大势所趋。
国有大型企业作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实力雄厚,影响力大,而且主要属于矿产,能源,交通,通信等经济命脉产业,在“走出去”战略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其中在缅甸投资最大金额的水利发电工程—密松水电站项目就是国有大型企业中国电力投资公司的项目。密松水电站是中电投在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7个水电项目的第一个。它采取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运营期满50年后将由中电投移交缅方。这个项目曾经得到缅甸政府的支持,中缅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缅甸水电资源的框架协议》,对中电投集团开发伊江上游水电项目表示支持。
密松项目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原定于2017年竣工。按照规划,密松水电站装机容量为600万千瓦,建成后将成为缅甸境内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但工程行进的节奏在2011年9月30日戛然而止,当天,缅甸总统吴登盛突然以违背人民意愿为由决定在他任期内搁置这一项目。
造成密松项目搁置的原因有很多,既与缅甸国内当前紧张的民族关系、上升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缅政府与昂山素季正在进行的和谈有关,也有国际因素的影响。
其中公共关系处理不当与密松事件有很大关系,例如:
(一)环境评估报告泄露危机
在缅甸,目前尚还没有强制性必须遵守的环评法规。所以,2009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组织中缅80位专家花了5个月时间出台了一本厚达945页的环评报告书,但后来却并没有将环评报告的内容公布,后来在某些消息灵通人士手上才泄漏了出来。而很多缅甸反坝人士看了这份环评,认为大坝不该修建。相反,如果中国电力投资公司一开始就主动公布环评报告,而不是被动泄露,也就不会在缅甸公众中引起那么多的指责声。
(二)对大坝修建将给缅甸当地带来的收益宣传不到位
缅甸人普遍对水电站的利益分配有疑虑。原定的方案是生产的90%的电力要输送给中国,但在定价和财务方面,也没有很清楚地向公众进行说明。密松大坝在缅甸群众中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单纯的中国受益的项目,从过往外国能源投资的经验来看,许多公众相信,其建设和生产都只会让中国公司和消费者得到好处。一位被驱逐至美国的缅甸“民主人士”甚至称,通过这种手段,中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已经“殖民”了缅甸。
(三)与地方势力的关系处理不当
缅甸几年来,政府军与克钦独立军的冲突一直存在。2011年以来,政府军开始对不愿服从的地方武装进行包围,令紧张局势升级,规模或大或小的开火冲突已经发生很多次。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在大坝建造初期就对坝址附近的克钦势力关注甚少,对缅甸政府的控制力期望过高。虽然据克钦独立军称,它们曾向中电投发函,表示中电投除了跟缅甸政府打招呼,还需和克钦独立军“面谈利益分配”。中电投认为自己跟缅甸主权政府签好了合同,因此,放弃了与克钦独立军的谈判。2011年5月,缅甸军队以保护中国大唐公司的太平江水电站项目为由,与克钦独立军发生了武装冲突,围绕水电项目的争斗延续至今。缅甸政府和克钦族的互不信任持续了60年。缅军队试图消灭克钦独立军,认为:战争是为了获得完全独立解放,因此仗还要打下去。克钦独立军认为,中国人来了会带来生活的改变,但是大多数好处都被中资企业和缅甸政府拿走了。对这一矛盾的忽视导致了企业巨大的损失。
(四)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处理不当
2012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在主题是“政协委员谈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会议上,陆启洲委员回答记者问时,当问到密松电站停工原因时答道:“这体现了企业“走出去”碰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央企“走出去”碰到的问题,我们也在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两个政府签了电力合作协议,我们是在两国政府的电力合作协议框架下进行了这个项目,而且履行了所有发电手续,从法律层面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反思,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至少我们是个央企,还不习惯和非政府组织打交道,不习惯和当地的这些人打交道,这也是我们在“走出去”当中需要吸取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