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政治生态视野下的公民政治参与(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0

  (三)政治参与的文化生态要素分析
  按照政治生态的角度,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细胞——角色。一个政治体系要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必须以愿意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作为支撑作用。没有良好的角色,大戏无法开演;没有优秀的公民,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政治体系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地,政治体系只有尊重其成员,认为它们是独立个体和鲜活生命,才能赢得成员与角色的对等的尊重,才有可能形成二者间的生态互动关系。国家与公民个体之间良好的生态互动关系依赖于公民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状态,即从传统到现代、单一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相互交织的现象。尤其是臣民文化,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公民在政治参与上的消极心理和行为来自于依附型的臣民文化,这是几千年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在民众心理积淀而成。臣民文化是人民对统治者的盲从、愚忠所构成的政治文化状态,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色彩的政治文化。它从根本上否定人的独立个性,漠视社会成员的自主权,消解人的自由意志。臣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即使今天,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仍深远。臣民文化使人们在政治参与中呈现出服从、被动倾向,行动上体现为普遍的非参与趋势,从而导致政治参与冷漠。

  三、创新政治生态环境,促进公民政治参与良好有序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的政治参与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面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新情况,我们必须改善和创新政治生态环境,从制度上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朝自主化、理性化、合法化和有序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一)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促进公民参与的理性化发展
  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发展必须健全公民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首先必须完善我国各项基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使利益主体正当的利益要求和政治诉求均能以法律形式得以保护。其次,畅通参与渠道,搭建参与平台,引导政治参与有序进行。健全民意表达机制、社会听证制度、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民主评议制度等。拓宽参与渠道,可以预防公众行为的失控,保证公众参与在法律框架内有序。第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作用,确保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广泛利用各种渠道,如博客、电子信箱、接待日等,让不同的群体有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广泛而畅通的渠道对于满足公众参与的愿望,保持社会安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力培育社团组织,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和水平
  相对于公民个体参与政治而言,社团组织能大大提升政治参与的力度、渠道,能强化利益表达功能,扩大对政府政策影响力。在政治不断发展的今天,为规范和统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不断培育各种专利益集团,推进社团组织在规模和质量上的双重发展。然而目前不少中介组织存在管理不善、组织涣散等问题,导致新社会阶层无法很好的表达利益要求。为加强其在推动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方面的作用,必须完善其管理和服务。对目前不少社会组织仍依赖政府有关部门的状况,应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增强其独立性,即做到经费自筹,人员自聘,工作自主,编制自定。其二,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加强内部管理,为各阶层人士政治参与提供好的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社团工作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社团活动中培养成员的团体意识,强化成员对团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界定好自身的角色,严格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及时准确地向政府表达社会阶层成员的利益和要求,提高自身服务水平,而促进政府改革,从而协助政府善治。
  (三)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化程度
  从政治生态角度看,公民文化环境是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公民文化是一种区别于封建专制社会的封闭意识、愚民意识的现代政治文化,其在意识形态上体现为多元意识、理性意识。培育公民文化可以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公民的政治价值观,从而增强公民政治责任感。为此,必须进行公民意识的普及教育,即培养和塑造公民的现代民主意识,包括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责任义务意识主动知政议政参政意识等。对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塑造理性公民。一个成熟的公民必须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在社会教育中普及现代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教育,培训他们政治参与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因而,我们要使社会个体从小接受公民文化的熏陶,使公民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自由和责任,懂得以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目标,从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