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阶层分化问题(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0
4、农业的基础地位削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农民阶层分化造成了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较高者纷纷离开自己在农村经营的土地,转而流向大城市,导致农业生产的后备劳动力资源不足,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受到了影响。而农业人均产值低、经营农业收入不高又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受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的影响,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将更加困难。因此,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保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合理引导农民分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协调利益关系,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农村的阶层分化必然导致农村各阶层间的利益分化,这样以来不同阶层因为利益需求的不同容易产生利益矛盾。因此,协调农村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有效解决各阶层间的利益矛盾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首先,要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活力、追求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保护优势阶层的正当利益不受侵犯,这将增强农村社会全体成员致富的信心。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阶层的利益,调动弱势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村各阶层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其次,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考虑,依法打击各类优势阶层的寻租活动。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逐步缓解农民收入拉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为此,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吸引先进分子入党,充分发挥他们模范带头作用。要把党的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的增收、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提高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想办法吸引农村先进分子担任乡村主要领导。规范乡村干部的行为,努力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才能更好地带动农民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潮流中来。
(三)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必须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本之木。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必须而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国家户籍制度自1958年经人大通过并实施以来,一直是造成城乡分割的首要壁垒。其后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就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局面。严格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而忽略了农村。近年来,这种管制对农村居民的约束虽有所减弱,但仍未完全放开,仍然是农村居民流动的一大障碍,人为加大了农村居民流动的成本和风险。这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展开。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适应我国农村阶层分化的形势,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和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迄今为止,国家还未能建设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对广大农民来说,当前最急需的是医疗保障、老年保障及低收入保障。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具体包括:一是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三是要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四是按照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总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因阶层分化带来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既为农民实现更深层次的分化提供了经济保障,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下一篇:简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