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路径选择
(一)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资源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采取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加强对资源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订资源开发环境评价内容、标准和规范。资源开采前必须进行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专项评估,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经评估可以开采的,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加强对资源开采活动的环境监理,切实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兼顾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境保护。
(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
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延伸,可以考虑加快发展资源的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注重从资源开采向初加工——深加工——综合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煤炭精细化工;同时开辟区外资源,输出设备和劳动,实现生产要素与资源的跨区域组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加工深度,利用资源开发的副产品发展建材等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以资源开采、粗放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
(三)深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多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形成,主导企业是国有经济。这不仅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一系列体制性矛盾。因此,淮南市应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引进市场机制,使各种大中型企业走向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大量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市场,这有助于搞活经济,增加就业,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城市建设资金的积累。在政策环境宽松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四)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央政府明确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为新时期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的最终目标应是:拥有合理、恰当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繁荣;拥有公平公正、有序规范的竞争秩序,市区市场发达;拥有高效科学、普惠民众的资源配置,人们享有尊严;拥有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典雅;拥有安全舒适、便捷周到的居住条件,生活充满向往。政府应充分发挥基础作用,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提高决策者的思维水准;政府应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其改变传统生产消费方式,具备新思想,拥有新认识,掌握新观点,把握新技巧;政府应关注企业的社会伦理方向,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市场意识。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的作用,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努力建成综合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民生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转型企业的政策引导,搞好协调服务,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顺利实现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繁荣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持,资源型城市就很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无法摆脱低水平的经济循环。而人才作为城市资源中的一种特殊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保证,没有人才支撑,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就缺乏根基。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科技教育为先导,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一批专业人才和既精通业务,又懂管理、财务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淮南市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必须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引进具备项目管理、区域经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人才,甚至具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知识的产业领军人才。同时,淮南政府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教育资源优势,依托高等专业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和综合性人才,带动高端产业发展。
(六)完善基于长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淮南市围绕煤炭矿点进行建设,构建出多点布局的城镇布局,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生产发展,造成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投资环境差,在吸引资金和人才方面难以与东部沿海城市竞争。因此,应科学长远规划城市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注重医疗教育,培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立足于长效机制并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设,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体系和改革资源税费体系,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好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矛盾。同时要加快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将淮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推动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