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阳明官民观及其“致良知”思想渊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20


  论文摘要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其一生哲学探索与为官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官以德、明德亲民、“觉民行道”等官民思想。究其渊源,在于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他的“致良知”是一种主观“心”的本体论。其官民观也是在他“人人可以致良知”的认识上形成的,对于当世的中国与政府有着珍贵的价值与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 官民观 王阳明 “致良知” 心学

  王守仁,号阳明,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精通儒、释、道三家并自创阳明心学,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是“致良知”,认为“心外无物”,“心即是理”,有《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世。王阳明是我国古代公认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全能大儒,除了确立并传播心学思想之外,行军平叛屡立奇功,并历任刑部主事、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巡抚闽赣、南京兵部尚书等官职及职务。他立足“致良知”的心学思想,结合自身的为官为政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官民观。

  一、 王阳明的官民观

  (一)为官以德
  “人心得其正者即道心”是王阳明对于官吏为官要求的最高概括,“人心”生于形气,与物欲相连;“道心”生于性命,与良知相连。阳明对于理想官吏的要求即是他们的“人心”守正而为“道心”,克制自己的“人心”,寻求为政的“道心”,也就是要恪守为官之德,以德率民,以德治民。
  具体来说,阳明认为为官的首要准则是拒腐从廉。“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故其衰耗颓塌,将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觉。”这是阳明对于当时腐败官场的披露。腐败源于功利,功利则是放弃“德以率民”的政治操守,而是以己之私来为官为政,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腐败的因循,直至官民不容,王朝灭亡。因此阳明倡导廉洁,认为为政清廉是为官的根本。此外,在阳明看来,为官者道,在于以勤能恪尽职守。恪尽为官之责,很大程度上就是勤于民,爱于民。“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砒,千尺狂澜岂易摧”这是阳明以勤政之德益于民思想的集中反映,在他看来,为官者只有长存勤政之德,才能上报社稷,下以益民。
  (二)明德、亲民
  “明德”、“亲民”出自《大学》篇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关于“亲民”、“明德”,阳明曾在对学生徐爱的解答中加以论述:“‘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
  在王阳明看来,“明德”意在不断提升个人德性,与此同时也要倡明仁德之道,要求为官者教化百姓,明德于民,明德于人心。“亲民”就是民与民之间亲亲相待,为官者更要以仁待民,将自己的仁心推广去关爱广大的民众。“亲民”是治天下的根基,也是为官为政的要义与追求。由此可以看出,阳明认为“明德”与“亲民”是相互联系的,为官者明德于己,明德于民,民与民之间明德而以德相待,是以达到“安百姓”的目的,“安百姓”即是“亲民”,而“亲民”又反过来强化“明德”,使“明德”进一步深入人心。两者的统一正所谓“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亲民,一也。”
  (三)觉民行道
  “觉民行道”的概念是当代著名学者余英时相对于“得君行道”概念提出的。所谓“得君行道”,简单来说就是官通过得到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的支持,来行儒学治世之道。而“觉民行道”则是指通过布道于民,唤醒民智,来实现国家之治。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作为转折点,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不再抱希望于君主,而是笃信官吏“惟以开导人心为本”(王阳明),才能真正把“道”推行于天下。“觉民行道”是王阳明官民思想的重大特色,是与传统权威行道观的一次背离,为官吏“行道”找到了新的出路。
  王阳明“觉民行道”的对象除了传统文人外,更重要的是平民大众。他认为“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口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平民百姓都是可以教化的,只要他们的内心得到启化,一样可以成为圣贤。因此,为了“觉民行道”,他对官吏的要求是“做一个愚夫愚妇”(王阳明),去体察下层民众,去启发他们的良知,通过他们来最终实现“行道于天下”的目标。

  二、 官民观的思想渊源:致良知

  (一)“心”的本体论与致良知
  阳明曾有过这样的著名论断:“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意思是说人未来看花时,因为心中无花,所以花也就不存在;人来看花时,因为心中有花,花的颜色才显现出来,花才是存在的。这一论断集中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他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体,“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而“良知”则是心之本体。他说:“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己。”“学以求尽其心”则是“致良知”的过程。“良知”是天理,“良知”是德善,“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发明本心”,让“本心”达通于天理、德善,也就是把“本心”升华为“良知”。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思想,其目的既包括实现传统儒家个人的“内圣”理想,也是要通过“内圣”来达到“外王”的目的,实现儒家的治世理想。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官民观,则必然在路径上有着“心”的特色。阳明所倡导的为政以德、明德、亲民、觉民行道,都是强调对于内心德善的开发,以达到一个官廉而民心正的治世之态。阳明希望无论官、民,都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致良知”,官吏要帮助百姓“致良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致良知”最终达到“至善”,成为“圣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